载入中……

博客分类

载入中……

新近发表

载入中……

网友评论

载入中……

访客留言

载入中……

登录管理

载入中……

博客信息

载入中……

Links

博客订阅




我们的会长(10)
傅永新 发表于 2010-10-19 1:01:00

二十一

见我滔滔不绝说佛,黑会长傻眼了。在他眼里,我似乎成了另一个人。

 

我解释说,与朋友聊天,很少谈哲学和佛学,今天遇到会长,主要是汇报自己思想,顺便展示一下自己,希望得到领导的温暖。

 

呵呵。黑会长不好说什么,只好笑,只能耐心地听我说佛。

 

由断见到离见,再由离见上升到灭见。能做到灭见是非常难的,因为它需要过生死关头,即使“舍身饲虎”了,也不能认定其人是否成了正果。

 

修行方面,我想说些常见的认识误区。

 

一是关于对高僧大德的认识。

高僧常被我们神圣化了,总以为他们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同凡响的,超自然能力的人。这是我们认识的误区。

 

《五灯会元》记载过有高僧生病喊疼的事情,其弟子以为高僧的修为不够,劝师傅不要大声喊痛,说这样会影响信徒的。高僧说他是肉身凡胎,难免喊叫,但他的叫喊与别人不一样,他的心很清净,神智清醒,没有迷乱的喊叫才是圣境。

 

西藏密宗有个与达赖和班禅齐名的法王,腿有残疾,我问过一活佛(坎布),他解释说,这是法王的慈悲。此话怎讲?活佛说,法王将世人的病痛承担下来,这是一种施舍的慈悲心。

 

《五灯会元》还记载过四祖道信点化法融和尚的故事。四祖传了衣钵后,无所事事,云游四方,见金陵有紫气冲天,便来南京寻访修行道人。他找到了法融和尚,说明了自己身份,当他看到和尚禅坐处竟有虎狼的踪迹,惊吓的说不出话来。法融见四祖如此胆小害怕,不以为然地说,您是高僧了,也会害怕?四祖乘机一击:你也有这个?(即指轻慢态度的分别心)。法融和尚服了,并拜之为师,从而开创了禅宗的另一法嗣。

 

说了这些,无非是说高僧,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三头六臂,头顶发光,脚蹬祥云的人,而是与我们一样,吃喝拉杂睡,嬉笑怒骂狂,一样也不少,唯一区别在于那一念,若一念不转,他们同样会坠入地狱的。

 

二是关于戒律和仪轨。

戒律和仪轨属于佛教方面内容,就教来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个人信仰,二是组织制度。没有这些,则很难将佛学传承下来。问题是如何理解基本的戒律,比如吃素问题,这是内地寺庙戒律,但西藏密宗没有这个规定,他们是可以吃肉食的,并认为是动物对人类的施舍。

 

戒律是根据环境而变化的。修行到一定程度后,人的生理会发生变化的,我现在基本不吃猪肉或鸡鸭,以及蒜和韭菜等,因为已经受不了那些猪肉臊味、鸭臭味等。再比如和尚不娶妻子,我也能理解这样戒律,因为男女交合快感,与静坐中获得快感没有什么不同。对于初入佛门的弟子,这些戒律是约束,但有了功夫后,戒律则变成了自觉。

 

仪轨也一样,叩头诵经等都是修持方式。泥塑或木雕的佛陀、菩萨和罗汉,以及撞钟、打罄和敲木鱼等,这些都是修佛的道具,是营造庄严环境,让人能起敬畏心,物本身没有分别,无所谓神圣,但神圣源自于我们的神圣之心。也就是说,神圣之心是我的,任何人、任何物都不可能改变它。

 

关于神圣自己也有过特殊的体验。若干年前,我领着五、六岁女儿去寺庙玩,走到大雄宝殿前,见很多信徒在释迦佛像前叩头,女儿觉得好玩,我让女儿也照着样子叩头,她不愿意,反过来却要求我叩头给她看。女儿这么一逼,我玩起了叩头游戏。第一次跪在佛像前,我心中尚存游戏心态,大殿前罄声(以锣代罄)一响,我的侮慢心顿然消失,于是认认真真地完成了五体投地的三叩拜。这次体验非常强烈,以后的叩头似乎又少了些,但恭敬心依然存在。

 

后来我明白,向佛、菩萨顶礼膜拜,事实上对自己敬重,对自己生命的敬畏。

为什么这么说?

 

二十二

清凉古寺毕竟去,古佛遗风还吹来。偷闲半日,与友松下论道,颇为惬意。

 

黑会长听我论佛,表情格外庄重、凝神,似一尊雕塑,很酷,也很美。见会长如此专注神情,我不得不说下去。

 

我们知道佛有三身之说,即法身、报身和化身。所谓法身指佛性之身,六祖慧能参拜五祖时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东西”(《坛经》)。法身为不动身,平等之身,生命本身(体)。报身指果报之身,报应之身,即指现有的父母所给的肉体之身,或者说个别的生命体(用)。化身则是我们的现象之身(相),指通过我们所作所为而体现出来自己的存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由言行而示现给别人看,言行及事过去了,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说是幻化之相。

 

清楚了三身之说,不难理解佛教上所说的,无所谓神秘和迷信。

 

比如,向佛、菩萨跪拜,从法身角度说,佛与我平等无别,向佛敬畏,就是向自己生命本身的敬畏。这样仪轨,有助于行者生发敬畏心,找回自己生命本身,领悟自己存在意义,从而会更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再如,善男信女以为跪拜菩萨,求求菩萨,就可以摆脱苦难,保佑自己了。这种敬畏心,只是提醒自己本心,认真对待或承担已发生或将发生的事。这种祈求本质上是自救,而非他救。

 

人有为自己造神的习性,而期盼着被拯救。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遇过不可思议的人或事,如你遇险时,有人救了你,这个人就是你的“菩萨”,因为他的行为显现出菩萨,他就是菩萨的化身。所以“菩萨”可能人,也可能是草木瓦砾,这种就佛性来说的,或者说是针对救人的可能性而立说的。所以有慧忠禅师的说法:“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第二个认识误区到此打住。下面再谈谈第三个认识误区,即因果报应问题。

 


阅读全文 | 回复(1)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文化 

  • Re:我们的会长(10)
    mountainyr(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0-22 0:12:57

    mountainyr(游客)说得真好 豁然开朗
    以下为傅永新的回复:
    谢谢。这是对偶的最好奖励。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