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一种误解
胡晓明 发表于 - 2010-11-16 15:48:00

葛剑雄教授又说:

“中国人的伦理观,是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建立起来,是适应了当时社会的。比如孝,现在有人讲弘扬孝总是好的吧,其实孝的本质并不是尊老爱幼,尊老爱幼哪一个民族没有呢?只是尊和爱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孝对农业社会特别重要。像游牧民族、采集民族、航海民族是凭本事吃饭,但农业民族不能比谁种粮产量高,不能凭武力,而是靠周而复始比较简单的重复。民国时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汉朝时比没有多少的进步,甚至粮食产量更低,因为人多地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纪大的人靠什么维持呢?不能靠劳动能力了,那就得靠礼仪制度,通过一种规范保持老年人的地位。中国的伦理、尊老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

当时没有社会保障制度,要靠子孙供养,反过来子孙也要依靠家族,所以形成了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正因为这样,最早的国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宗族血缘关系上。为了维持这样一套制度,也有一个要求,就是家族要得到繁衍。”

案,这代表了唯物论史观对于中国传统伦理观的一种典型的误解。首先,我看不懂,为什么农业社会的人,老了就没有劳动力,而游牧、航海、采集民族的老人,老了就不会丧失劳动力,他们老了靠什么维持?是不是看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就以为他们的老人都要下海与鲨鱼搏斗?因此,说中国的孝道,是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至少作者的理由不太相干。第二,这种说法,基本是一种现成的思路,即,人类生活基本上是经济生活,人基本上是经济动物,只能被动接受经济生活的反应,而经济生活又受生产方式的决定。人类就是只能被动接受的一种动物。可是,我们知道,人不仅仅是经济动物,而且是社会动物、情感动物和家庭动物(人类学家已经证明了人类的天生合作倾向,强于竞争倾向)。因此,人类会发展出其他的生命需要,而不仅是经济反应。稍有思考能力的人能够了解,必然与应然不是一回事。一种“必然”如何如何,并不能决定我们“应该”如何如何。如果这个“必然”已经断然决定了我们的所思所作,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再有“应该”如何如何的可能性了,因为后面的问题已经取消了。再进一步想,如果必然也包含了人类作为情感动物的一面,即孔子说的人生下来,“三年免于襁褓之怀,”面对生命的缘在,你如果安心,就没有孝不孝的问题,如果你不安,就有孝不孝的问题,这是一个生命的本然问题。如果,这个生命的本然,也是属于一种“必然”,一种神圣的命令,那就很难将单一的农业社会、经济问题,作为孝道的“必然”的基础了。第三,至于将这个孝道,推而为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问题,要看如何理解。如果只是理解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那么这只是一种理解,也不妨这样说。但是我们再追问再分析,维护统治,有两种可能。一是真的是维护特殊利益集团的好处;但还有一种,维护统治背后的终极的目的,如果是维护社会长久的生活秩序与道德秩序呢?中国传统伦理,不妨可以有后一种理解。这就是天道的真实含义。可见,还要更多地仔细分析一种习见的概念,而不只是停留在现在的思路上。

 

 

Re:现代人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一种误解
李易中(游客) 发表于 - 2010-11-16 17:42:00
李易中(游客)葛剑雄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纪大的人靠什么维持呢?不能靠劳动能力了,那就得靠礼仪制度,通过一种规范保持老年人的地位。中国的伦理、尊老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 "
这是一种普遍的误解,也是一种浅薄的功利观点,把孝等中国古代伦理从利益的角度去解读,是错误的。这样机械的消解了深刻的人性,恐怕连禽兽也不会把孝看做是利益的交换。
古代的礼仪制度肯定是超越功利。而现在的中国人大都象葛剑雄一样把利益交换作为伦理的基础,害人不浅。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现代人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一种误解
李易中(游客) 发表于 - 2010-11-16 17:47:54
李易中(游客)葛剑雄又说:“中国自古以来,都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有中国在天下中心的范围,而其他的周围都是夷。”
孟子早就说得很清楚了,诗经中的这句话根本不是葛剑雄讲的这个意思。建议葛剑雄读读孟子。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现代人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一种误解
孙漾谦(游客) 发表于 - 2010-11-17 5:17:18
孙漾谦(游客)葛氏这段话,逻辑颇混乱,其中的观点,思之令人心寒。不想庸俗唯物论,至今流毒尚未廓清。当今社会惟利是求,已与丛林相去几希!葛氏此言,对于尚未形成正确判别力的青少年,又会有何种不堪设想的影响!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现代人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一种误解
孙漾谦(游客) 发表于 - 2010-11-17 5:55:33
孙漾谦(游客)我想:“慈、孝、友、恭”除了社会、伦理、道德上的意义外,也许还有一层为人之生存寻找终极归宿的意义在。任何一个个体,都是在其生命流程的不同阶段扮演着由幼者到老者的角色,“此翁白头真可怜,宿昔红颜美少年”。儒家伦理体系正是通过“慈、孝、友、恭”等等,给人生的每个阶段以恰当的安置,并安排了他们在该阶段所应付出和所应得到的温情。使个体有限的生存不再是一个荒诞的偶然,不再是一场孤单的放逐。在这一体系中,人们有着清晰的血缘意识,自觉地将个体的有限生命纳入到“人生代代无穷已”的宗族血脉流程中去。因此可以避免对生存的厌弃、对“彼岸”的恐惧与向往。西方许多哲人费心探寻的“自杀问题”等等,在中国只一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之始”的定义,已足够解决。

也许我的想法过于浪漫化,请老师指正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现代人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一种误解
胡晓明(游客) 发表于 - 2010-11-17 13:33:17
胡晓明(游客)葛氏此言,对于尚未形成正确判别力的青少年,又会有何种不堪设想的影响!
------噢,不要用这种给人扣大帽子的话语。不然人家谁敢来讨论问题。
生命角色的分析,甚好。但缺少论证。而对自杀问题,用一句话就解决,太天真了。
我感觉你的问题是话说得太快,太快了就滑,所以,这时送你一句话:写得慢点、再慢点。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现代人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一种误解
nd(游客) 发表于 - 2010-11-17 16:33:17
nd(游客)荀子讲,礼者,分也。这是顾及到了礼义作为一种基本社会管理法则的现实意义的,如同今人说的法治。但先儒显然更清楚,仅仅讲用礼法来实现“老有所养”显然又是不够的,所以孔子要说礼最终的目的在“有耻且格”,即真正的内化到人心中的“生命的良知”,这才是任何时代最不应忘怀的真正的“长治久安之道”。所以,我很同意胡老师所说的那份“天道”。过去,林毓生先生讲中国最大的卡里斯玛的哲思乃是孔子的思想,我现在想,可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一孔之见,谨问老师好。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现代人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一种误解
李易中(游客) 发表于 - 2010-11-18 14:33:51
李易中(游客)"比如孝,现在有人讲弘扬孝总是好的吧,其实孝的本质并不是尊老爱幼,尊老爱幼哪一个民族没有呢?只是尊和爱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孝对农业社会特别重要。像游牧民族、采集民族、航海民族是凭本事吃饭,但农业民族不能比谁种粮产量高,不能凭武力,而是靠周而复始比较简单的重复。"
读了葛剑雄教授的话感觉一身都是凉的,甚至是心惊的。“孝的本质不是尊老爱幼”,这句断语下得让人担忧。但愿中国历史文化思想的本来不是这样的,也但愿中国人的绝大多数不是这样想的。至少我在孔子孟子的思想里没有看到过这种讲法,自爱现实生活中虽然不少这种做法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所以我就想,葛剑雄教授不是生活在中国人中间吗?或许西方的外国人也不会赞同他的观点。如有可能的话,问问外星人是不是赞同他的观点?大概只要是人,就不会赞同葛剑雄教授。因为这样的话,宇宙中不能劳动的老人和幼儿全部都要饿死了。哎。。。。。。。。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