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 客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评 论

最 新 留 言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模板设计:部落窝模板世界



 
 
茶文化漫谈——茶俗
老木匠 发表于 2007-8-25 22:55:00
 

茶文化漫谈——茶俗

茶俗与婚俗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中说到:

却说林黛玉因见宝玉近日烫了脸, 总不出门,倒时常在一处说说话儿。------听见房内有笑声,林黛玉便入房中看时,原来是李宫裁,凤姐,宝钗都在这里呢,一见他进来都笑道:"这不又来了一个."林黛玉笑道:"今儿齐全,谁下帖子请来的?"凤姐道:"前儿我打发了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那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凤姐儿又道:"你尝了可还好不好?"没有说完,宝玉便说道:"论理可倒罢了, 只是我说不大甚好,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我尝着也没什么趣儿,还不如我每日吃的呢."林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宝玉道:"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 "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李宫裁笑向宝钗道: "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可见当时民间习惯里,姑娘家不能随便喝了人家的茶的。吃茶是具有定亲的象征意义的。这个就是茶俗文化的外延了。

按照儒家记录总结的西周时期的礼节仪式,结婚有“六礼”之说,在双方开始提亲、议亲阶段,男方派出的媒妁都要执一只大雁为礼物送到女家,表示如同大雁春来秋去一般的守信用。后来宋代的大儒朱熹改革六礼为“三礼”,仍然以大雁为提亲、议亲的礼品。明清时法律规定官员家庭在提亲、议亲的“纳采”礼,还是规定应以大雁为礼物。正式的“下聘”就是男方向女方提供聘礼(古代叫做纳征或纳币)就应该是现金以及丝绸。

可是民间却很早就已经开始将茶叶作为提亲、议亲的礼物。明代人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志之意也。”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硬拷》的台词中也写到:“我女已亡故三年,不说到纳彩下菜,便是指腹截襟,一些没有。”这里的“下茶”表明古代男女之间定婚。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也说:“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

原来茶树不能像普通的树木那样嫁接移栽,嫁接的茶树以后不会产茶籽,只有栽种茶籽,培育茶树。古人认识到这一点,于是认为茶树有“从一”的性质,因此将茶叶作为不悔约、不会三心二意的象征,讨论缔结婚姻的大事举行“吃茶”的仪式来表示慎重。民间习惯里茶叶是“小定”,在议亲达成一致,男方正式下聘、送达聘礼就是“大定”,双方算是正式达成了婚姻关系,要承担法律责任了。

显然这个习俗必须是在茶树人工栽种普及了以后才形成的。一般都认为到了元明之际人工栽种茶树才得以普及,人工筛选茶种才形成风气。因此这个习俗也应该是在明代才形成的。后来益加附会,给这个民间的风俗再加更多的解释,比如认为“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永世常青”、“相敬如宾”、“白头偕老”。故世代流传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了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同样女家接受茶礼,必须要守信,民间向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

以后民间往往将茶贯穿于整个婚礼的过程之中。比如旧时在江浙一带,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其中“三茶”,即为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也有将“提亲、相亲、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称“三茶”、“三道茶”。也有的举行婚礼时,另有“三道茶”的仪式:第一道为“百果”;第二道为“莲子或枣子”;第三道才是“茶叶”,都取其“至性不移”之意。吃三道茶时,接第一道茶要双手捧之,并深深作揖。尔后将茶杯向嘴唇轻轻一触,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依旧如此。至第三道茶时,方可接杯作揖后饮之。

浙西地区,媒人于男女双方之间说合也俗称“食茶”。媒人说媒后,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相待。

在浙江德清地区婚姻中的茶俗,则更为丰富多彩,列举如下:“受茶”:男女双方对上“八字”后,经双方长辈同意联姻,由男方向女方赠聘礼、聘金,如女方接受,则谓之“受茶”。“订亲茶”: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后即举行定亲仪式。这时双方须互赠茶壶十二把并用红纸包花茶一包,分送各自亲戚,谓之“定亲茶”。“大接家茶”:女子结婚后,由娘家备发芽蚕豆、茶点分送双方亲邻,谓“大接家茶”。“毛脚女婿茶”:未出“阁”,待字闺中的姑娘家里,来串门的小伙子特别多。因此姑娘家往往要备上好茶,以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即俗称“毛脚女婿”)。“亲家婆茶”:女子出嫁后第二天,父母看望女儿时,要随身携带一两茶叶(最好“雨前”茶),并半斤烘豆、二两橙子皮拌野兰麻,称之谓“亲家婆茶”。“新娘子茶”:望朝之后,新媳妇的婆婆要至女方家请“亲家公”、“亲家婆”及亲家面上的近亲至自家喝“喜茶”,称为“新娘子茶”。

在我国湖南地区,男子去女方上门相亲,姑娘需给男子递上清茶一杯。男子饮后,置贵重物品或钱钞于杯中回赠姑娘,如姑娘当即接受,即示“心许”。在结婚入洞房前,要以红枣、花生、桂圆、龙眼等泡入茶中,再拌以冰糖以招待宾客,寓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合枕茶:新人入洞房前,夫妇要共饮“合枕茶”。这时,由新郎捧茶,用双手递一杯清茶,先给新娘喝一口,再自己喝一口,意味着完成了人生大礼。婚礼过后的第二天,新郎新娘需捧着盛满香茶的茶盘,向长辈们“献茶”行拜见礼。长辈们喝了茶,即摸出红包放于茶盘上作为“见面礼”。

闹茶:在我国云南地区举行婚礼时,有“闹茶”的习俗。“闹茶”于新婚三天内,每天晚上,由新郎新娘在客堂的中间,向亲朋好友们敬茶。茶内必须加放红糖,取其"甜蜜"之意。闹茶时,可由宾客出题,要新郎新娘以绕口令、猜谜语、咏诗歌等形式回答考题。若新郎新娘不从,宾客们则不饮茶,而若文不对题,众皆哄堂大笑。闹茶取"越闹越热"之意。

开门茶:江苏地区旧俗,大户人家联姻,新郎至新娘家迎亲,进女家的一重门,要作揖一次,一直至堂屋见岳丈岳母时止。然后再饮茶三次后,才能暂至岳母房中歇息,耐心地等待新娘上花轿,谓之"开门茶"。谢媒茶:男女举行婚礼后,新婚夫妇或双方家长要用茶来谢媒,因在诸多谢礼中,茶叶是必不可少之物,故称"谢媒茶"。喝新娘茶:我国南方地区历来有喝"新娘茶"的习俗。新娘成婚后的第二天清晨,洗漱、穿戴后,由媒人搀引至客厅,拜见已正襟危坐的公公、婆婆,并向公婆敬茶。公婆饮毕,要给新娘红包(礼钱),接着由婆婆引领新娘去向族中亲属及远道而来的亲戚敬茶,再在婆婆引领下挨门挨户拜叩邻里,并敬茶。敬茶毕,新娘向敬茶者招呼后,即用双手端茶盘承接茶盏,这时众亲友或邻里乡亲饮完茶,要随着放回杯子的同时,在新娘托盘中放置"红包",而新娘则略一蹲身,以示道谢。在喝新娘茶时,无论向谁敬茶,都不能有意回避,否则被认为"不通情理"。

退茶:有趣的是,"茶"在我国的婚礼中,不但与订婚、结婚关系密切,且与"退婚"也有关联。茶不但是联姻的使者,也是断亲的表示。旧时贵州地区,姑娘往往被父母包办婚姻(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订婚后女方若对亲事不满意,想断亲时,姑娘即用纸包一包茶叶,选适当时机,在高度"机密"的情况下,带至未婚夫家,借故与男方父母客套一番后,即放下茶叶包迅速离去,意谓退了"订亲礼",称为"退茶"。但上男方家放"茶叶包'对,如事先给男方知道"退婚"的用意,那末女方一旦被男方或男方家人抓住,则男方可立即杀猪设宴与该女成婚。故退茶时,一要保密,选好时机极为重要,一切由姑娘在绝密中进行。一要率先探查去男家的路线,又要探明未来的公婆在家,而又无其他人在场时,才能确保退茶成功。敢于退茶,又退茶成功的姑娘,会得到大众的称赞。退茶后,父母免不了打骂女儿,但过后女方家长,还得正式去男方办理具体退婚手续。

茶馆与茶博士

敦煌发现的约唐末五代时人王敷所撰的《茶酒论》里已经说“酒店发富,茶坊不穷”,茶坊这个产业已经形成了。而且茶坊、茶馆里沏茶跑堂的堂倌已称“茶博士”。唐代人封演写的《封氏闻见录》已说:“茶罢,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

为什么跑堂的叫“博士”?其实,“博士”的名称最早起源于战国时齐、鲁等国,是官职名。秦朝在朝廷设立博士,掌管全国古今史事及书籍典章,以备谘询,充当皇帝的学术顾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后来逐步按照学科、学派分类,允许博士招收学生“博士弟子”。到了汉武帝时依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只立儒家的“五经博士”,从全国各地推荐优秀青年,跟随五经博士学习为博士弟子员,成绩优异的可出任官职。此时的“博士”渐渐由官职演变为教职,虽然博士是教授官,但已逐渐往专业方向发展了。到了魏晋之后,真正的儒家学者已控制国家的教育机关比如太学、国子监,不再以博士命名。博士已成为专精一艺的职官,常任用精于礼仪的人为太常博士,掌管宫廷礼仪;任通晓音律的人为太乐博士,掌宫廷祭祀享宴作乐歌舞;任精通医术的人为术医博士、医药博士;任精通天文、星历的人为天文博士、历博士、卜博士等,专掌天文、历法、占卜等事。这个趋势到了唐宋时期就把对某一种职业有专门精通的人称为“博士”,如医学博士、算学博士、书学博士、律学博士等,成为技艺精通的称呼,但官职地位很低,只是最起码的官职。民间因此逐渐借用这个称呼来借指一切专业人士。当时煎茶、点茶都需要很高的专门技艺,因此对茶馆的主人或伙计就称呼为“茶博士”。

到了宋代,城市里的茶坊茶楼遍布。在大城市里具备供各个层次消费的茶坊、茶肆、茶摊。高级的茶肆装修极其讲究。比如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描写杭州的茶坊说:“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会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店铺里装饰着盆景、花架,还敲敲打打的招揽生意,茶盏是瓷器的,茶托是漆器的,只是没有银制器具。在一些“巷陌街坊”,又有小型的茶坊,“提茶瓶沿门点茶”,或者是在“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上门服务,“点送邻里茶水”,帮忙“往来传语”。街上的巡逻“衙兵百司人”,也会借着“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敲茶坊的竹杠,号称是“龊茶”。而在晚上的“夜市”里又有挑担人设置的“浮铺”,照样“点茶汤以便游玩观之人”。

多种经营与社会交往场所

高层建筑的“茶楼”里,更是聚集了“富室子弟,诸司下直等人”会聚。茶楼的老板们已经开始体会“多种经营”:有的是“挂牌儿”,教学乐器、唱曲的场所。有的茶楼是“诸行借买”的商人们聚会谈生意的地方,号称“市头”。有的是踢球玩乐的,比如“黄尖嘴蹴球茶坊”。甚至还有的临大街的茶肆,楼上专安着妓女,名曰“夜茶坊”,被认为“非君子驻足之地也”。而有一些则是专门供正人君子聚会的,作者列举了“瓦内王妈妈家茶肆名一窟茶坊”,“大街车儿茶肆”、“将检阅茶肆”,“皆士大夫期明约友会聚之处”。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茶肆林立,不仅有人情茶肆。花茶坊,夜市还有东担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有以茶水点送门面铺席,僧道头陀以茶水沿门点送以为进身之防。茶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以后的各个朝代,城市里的茶坊依旧扮演者重要的社会交流角色。比如元朝末年高丽人编写的汉语读本《朴通事》里提到的对话:“请哥这茶房里吃些茶去来。坐的,哥。茶博士们问:‘客官人们吃甚麽茶?’‘先吃甜的金橘蜜煎、银杏煎,再将凉酪来。’”然后就在这个茶坊里做买卖了,“卖榛子的你来,我和你拿榛子。一霎儿赢了二升多榛子,乾的那些榛子吃,倒省钱。卖刷子的将来。这帽刷、鞋刷各一个,刷牙两个,掠头两个怎麽卖?这的有甚麽商量处?”

《水浒传》第二十三回“王婆贪贿说风情  郓哥不忿闹茶肆”里说王婆打算牵合西门庆与潘金莲,哈哈的笑将起来道:“老身不瞒大官人说。我家卖茶,叫做‘鬼打更’!三年前六月初三下雪的那一日,卖了一个泡茶,直到如今不发市。专一靠些‘杂趁’养口。”西门庆问道:“怎地叫做‘杂趁’?”王婆笑道:“老身为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做‘马泊六’。”西门庆道:“乾娘,端的与我说得成时,便送十两银子与你做棺材本。”显然,这个茶馆只是她从事不道德甚至违法营生的掩护而已。

在清末中国,只要是可称为“人烟稠密”之所,就会开设各种大小茶馆。北京、天津、上海、苏州、南京、扬州、杭州、宁波、武昌、汉口、长沙、成都、福州、广州等大都市,都有难以计数的茶馆,直到深夜仍茶客云集,喧嚷热闹。在这些大都市之外,府城、县城一类的地方中心城市,镇、市之类的农村商业场所,也有这样那样的一些茶馆。在大城市中,据说达到“平均起来约一条街道就有茶馆一家”,显示了茶馆的普及程度。

热闹非凡的湖州和嘉兴等地的各县城,各个大小市镇中,也是茶馆连着茶馆。在湖丝主要产地的乌程县南浔镇,据《同治南浔镇志》记载:“农人……每入市,则茶寮、酒肆杂坐喧阗”(注:《同治南浔镇志》卷二三,《风俗》。);《民国南志》也说:“茶棚、酒肆纷纷话,纷纷尽是买与卖。”(注:《民国南浔镇志》卷三一,《风俗》。)由此可知,对于来自周围村庄的农民来说,茶馆是生丝及农产品交易不可或缺的场所。

江苏省茶馆特多的地方,上海、苏州、扬州等地。在上海,从19世纪60年代初起,已经出现了能够容纳千余名茶客的大型茶馆(注:蒋寅生:《寅生目录》,《太平天国史料专辑》,第433页。),到上海一跃而为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兼中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的19世纪末,其繁华街道的四马路、五马路等处,高达三、四层宏伟华丽的茶馆“青莲阁”、“一壶阁”并肩而立(注:中村作治郎:《支那漫游谈》,切思会1899年版,第68~70页。由于本书对清末上海茶馆的风俗作了详细记载,为作参考,引录如下:“上海的繁华街道,是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其中又以四马路为最繁华。去四马路,就会见到茶馆。这些茶馆,约有二十家,大抵都是三层、四层的楼房。每日上午十时左右到晚上十二时左右,连三楼、四楼都坐满了茶客。大约一家茶馆有七、八百茶客。茶客更多的时候会到千人以上,都坐在椅子上交谈。进入茶馆,首先就会拿来茶壶和茶碗。每日朋友同道谈话交游。如想吃点心的话,其处各种茶点应有尽有,可买来吃,若不想吃的话,不买亦可。此外,茶馆中又有吃烟室,此为吸食鸦片烟的场所。在这里抽烟一小时需付一定的钱,抽烟二小时付的钱亦相应增加。无论何时,入室抽烟之人或为30人,或为50人,总是一边吸烟,一边交谈。每个茶馆这样的场所约有几处。日暮之后,是茶馆营业最盛之时,馆中客满,各自一边饮茶一边喧闹交谈。其中亦有女子盛妆打扮来此,这是为的吸引茶客。茶馆中附设卧处,其中亦有椅子供坐,一边品茶,一边听艺妓弹奏琵琶,哼唱小曲,弹奏木琴,演奏音乐。这可由五人或七人轮流来作。这种艺妓如果色艺不精,花上一元钱,就可使其立刻来到茶客旁边递烟送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由于这样,支那人都愿前往茶馆,饮茶,说无聊的话,以相互消遣。通常往来四马路者,多乘坐马车、人力车,艺者则或乘轿前往……”)。

茶馆,被都市、城镇的居民犹如俱乐部似地利用着。商人及其伙计、掮客、手工业者等,每日几次出入茶馆。他们既可利用茶馆进行主顾之间重要的商谈,在因私事而不得不与熟人、朋友、亲戚相会之时,也可带来茶馆进行磋商,这已成为风气(注:井上红梅前揭书。)。同行业间协商本行业的重要事项之时,或举办“摇会”之时,也常利用熟悉的茶馆(注:《申报》光绪元年十二月十一日,《摇小会》;《申报》光绪九年十二月廿九日,《吴会琐言》。)。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各行业的商人们都在每天的一定时间会于一堂,谈笑之中达成交易。在上海的煤炭商人、棉花、棉籽商人等聚于青莲阁,杂粮商人等聚于杏花楼,颜料染料商人聚于长乐茶馆,洋杂货商人和面粉商人则聚于怡珍茶馆,诸如这般,每天各行业都于一定时间,在特定的茶馆聚集(注:井上红梅前揭书。)。

“吃讲茶”的调解会

江南水乡历来流传一种古老的茶俗“吃讲茶”。吃讲茶是在平民百姓间因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纠纷或矛盾,在双方争持不下时,既不愿私了,又不愿打官司解决时,为争吵双方举行的和解茶会。吃讲茶时,由争斗中的双方约定日期至某茶楼吃茶评理,并邀请双方都信任的调解人(调解人亦即纠纷裁决人,一般都由社会上有名望、办事又公道、双方都信得过的长辈来担任)居中调停、评判,以化解双方的纠纷而握手言和。

吃讲茶有专门的程式.双方指定茶馆吃讲茶后,茶馆会为双方安排好座位,桌上一般放置两把茶壶(须壶嘴相对),此即示意有人在此吃讲条。待双方入座后,茶博士在壶中沏好茶,为当事人和调解人及陪吃茶的茶客各沏一碗茶.双方当事人边饮茶边各自申述自己的理由,或相互争论,过后可让双方陪吃讲茶的茶客们发表意见、看法,或评判、开导,最后由调解人判断谁是谁非,提出公断,并征求双方当事人对事端的处理意见,最后合议出妥善解决的中间意见.

如吃讲茶的双方经调解后愿意和好,调解人即叫茶博士泡上一壶红、绿茶叶混合的茶汤,倒于双方碗中,双方皆须一饮而尽,以示和好.

吃讲茶如经调解不成,则往往酿成凶斗.故清末民初,上海滩上有许多茶馆皆悬挂奉谕严禁讲茶的木牌以避祸端。

但是进行“讲茶”的茶馆,也因有众多看热闹的人蜂拥而至,对于茶馆的经营者来说,“讲茶”在确保收入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吃“讲茶”之际,当事者,还有各种前来援手之人,闻风来看热闹之人,正巧路过之人等等,一齐涌入,挤满茶馆,因此对于茶馆来说,“讲茶”是一次得以获取大量收入而不可错过的机会(注:井上红梅,后藤朝太郎,竹内实前揭各书。此外,沙汀的短篇小说《在茶馆》,尽管是以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四川作为舞台的作品,但以写实的笔调描绘了“讲茶”的状况,可作参考。)。

同时茶馆之中,为确保至关重要的茶水费收入,也不得不依靠“无赖”、“流氓”。光绪三十年(1904年)发布的江苏署按察使司朱之榛的告示,这样说道:

有一等茶馆专藉流氓为生财之计。凡欲敲诈,必将其人圈至茶馆,名为“吃讲茶”,实则勾串嚇逼,恣意勒索,必致满其欲壑而后己。开茶馆者,又故昂其值,浮其数,甚有吃一讲茶,至数十余金者。盖揣其人之肥瘠为增减。然后,各流氓按成瓜分。虽曰茶馆,实为陷阱,败坏风俗,莫此为甚。此风不独常郡一处为然。……查此等棍徒,横行乡里,见人懦弱可欺,即遇事作风,圈入茶馆,以“吃讲茶”为名,鱼肉乡愚,勾串折捎嚇诈。甚有一等无赖生监,日坐茶肆,朋比为奸,随声附和,最为扰累良民之举。至到处皆有,而常郡通海一带尤甚。……(注:《江苏省例四编》臬例,光绪三十年,《严禁坐吃讲茶吓嚇良懦》。)

这一告示,揭示了茶馆经营中与“流氓”、“棍徒”完全结托,此辈故意寻找借口,以“到某茶馆去有话说”为由,强迫性地把良民拉入茶馆,以“讲茶”的形式恶意恐吓,进行敲诈的情况。在这样的场合,对于“流氓”、“棍徒”、“游手好闲”者来说,在茶馆内实行的“讲茶”习惯,只不过是借助威势恐吓良民的手段;而对于结托“流氓”、“棍徒”等的茶馆老板来说,“讲茶”则只不过是招徕茶客,特意获取非法茶水费的机会罢了。

1906年〈上海总工程局违禁章程〉第五条就是“吃讲茶者”,属于这五十七条“为警章所漏载而有妨碍治安之情事者”。“轻则禁止重则拘罚”. (1906年11月29~30日《申报》) ....

茶馆中亦有成为哥老会、青帮、红帮等秘密结社和同盟会的地下指挥部的。在光复上海时甚为活跃的张承槱,在与红帮势力共同组成革命军敢死队的过程中,就曾借法租界内的万安茶楼作为连络集会的场所(注: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五辑,《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实录》。)。在光复上海中大显身手的陈其美,辛亥革命前加入上海青帮,在上海的茶馆中拥有众多“党羽”(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李新、孙思白主编《民国人物传》第一卷,第106页。四川省的情况,可参照西川正夫《辛亥革命与民众运动——四川保路运动与哥老会》,《讲座中国近现代史》卷3,东京大学出版会1978年版。)。哥老会员以“混堂子”的隐语称呼茶馆”(注:平山周:《支那革命及秘密结社》,复刻版1980年版,第63页。),以之与“烟馆”、“赌场”、“小押”(小型当铺)一起作为其重要据点,茶馆老板身为哥老会员的例子随处可见(注:陈锦:《勤余文牍》卷一,《与琴岩论善后余事书》,引自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944页。关于四川的事例,陶奈恰可夫所著《邓惜华》一书(一条重美译,生活社1942年版)实乃有力的证据。)。

茶与神鬼

古人普遍迷信鬼神,都相信鬼神和人一样要吃要喝,因此当饮茶习俗推广开来后,很自然的就会用茶来敬鬼神。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里,有一件是写着“梋”字的“笥”(竹箱),有人认为这个“梋”字就是“檟”,这是一个装茶叶的竹箱。如果这个看法是对的话,那么早在2100年前就已经使用茶叶为鬼神的供品了。

敦煌发现的写本、唐末五代人王敷写的《茶酒论》里,虚拟茶的口气说:“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黄金,名僧大德,幽隐禅林,饮之语话,能去昏沉,供养弥勒,奉献观音,千动万动,诸佛相钦。”显然当时佛教的人士都饮茶,并以茶敬神。

元朝末年高丽人编写的汉语读本《朴通事》里提到,在家里有人去世,做“黑衣道场”时,“为头儿门外前放一个卓儿,上头放坐一尊佛像。明点灯烛,摆诸般茶果等味。请佛入到殡前,吹锣打钹,擂鼓撞磬,念经念佛,直念到明。”又提到每年立春节气,各地政府组织的“打春”活动,在游行队伍里“又是个茶博士们,提汤灌的,拿茶碗、把盏的跟着”。可见民间普遍在敬神的时候将茶为供品。

直到近代,民间祭祀观音菩萨(农历三月十九)、月光娘娘(中秋)等都是以茶为主要的供品。

浙江绍兴、宁波一带供奉神灵、祖先,习惯上使用的供品除了鸡鸭鱼肉外,还要供上号为“三茶六酒”的三杯茶、六杯酒。

陆羽死后不久就被人们尊崇为“茶神”,种茶的、卖茶的都要供奉。唐代时以制作陶人出名的巩县,就开始制作陆羽的陶制小神像,供茶农、茶商、茶坊等随时供奉。

清朝的皇室祭祀大典里,茶也是重要的角色:正月初九的“朝天忏”礼,要供“茶九盅”;二月初一“太阳供”,也要供八路三盅茶;立春迎春仪式上,供五路茶三盅;七夕大供,每一步骤都要供茶。

 
 
  • 标签:茶文化 茶俗 
  •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