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的清静
王开岭 发表于 2010-11-1 3:18:00

这个崇尚肉体的时代,竟从未想过要为耳朵做点什么。所有感官中,它被侮辱与损害的程度最深。      ——题记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在我眼里,古诗中最好的句子,所言之物皆为“静”。读它时,你会觉得全世界一片清寂,心境安谧至极,连发丝坠地都听得见。

古人真有耳福啊。


耳朵就像个旅馆,熙熙攘攘,谁都可以来住,且是不邀而至、猝不及防的那种。

其实,它最想念的房客有两位:一是寂静,一是音乐。

我一直认为,在上苍给人类原配的生存元素和美学资源中,“寂静”,乃最贵重的成分之一。音乐未诞生前,它是耳朵最大的福祉,也是唯一的爱情。

并非无声才叫寂静,深巷夜更、月落乌啼、雨滴石阶、风疾掠竹……寂静之声,更显清幽,更让人神思旷远。美景除了悦目,必营养耳朵。对人间美好之音,明人陈继儒曾历数:“论声之韵者,曰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声、芭蕉雨声、落花声,皆天地之清籁,诗坛之鼓吹也。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小窗幽记》)

当以卖花声为第一。


儿时,逢夜醒,耳朵里就会蹑手蹑脚溜进一个声音,心神即被它拐走了:厅堂有一盏木壳挂钟,叮当叮当,永不疲倦的样子……那钟摆声静极了,全世界似乎只剩下它,我边默默帮它计数,一、二、三……边想象有个孩子骑在上面荡秋千,冷不丁,会想起老师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我想,这叮当声就是光阴,就是黄金了罢。

回头看,那会儿的夜真静啊,童年耳朵是有福的。

多年后,读“湖上笠翁”李渔的《闲情偶寄》,谈到睡,他说:“睡必先择地,地之善者有二:曰静,曰凉。不静之地,只睡目不睡耳,耳目两岐,岂安身之善策乎?”

古人以睡养生,睡之有三:睡目、睡耳、睡心。睡之第一要素,静也。

为求静中之颐,那些神仙级的古人还有游觅“安榻”的风尚,即四处借地儿睡,比如深林泉畔、石竹幽窗……总之,在“静”上添更多的附加值。以古天地之清宁,还朝三暮四、环肥燕瘦,真奢糜啊。试看当下星级酒店,哪个在“静”上达标?


今天,吾辈耳朵里住着哪些房客呢?

刹车、喇叭、拆迁、施工、装修、铁轨震荡、机翼呼叫、高架桥轰鸣……它们有个集体注册名:喧嚣。这是时代对耳朵的围剿,你无处躲藏,双手捂耳也没用。

耳朵,从未遭遇这般黑压压、强悍而傲慢的敌人,我们从未以这么恶劣和屈辱的条件要求耳朵服贴。机械统治的年代,它粗大的喉结,只会发出尖利的啸音,像磨砂,像钝器从玻璃上狠狠刮过。

一朋友驾车时,总把“重金属”放到最大量,他并不关注谁在唱,按其说法,这是用一个声音覆盖一群声音,以毒攻毒,以暴治暴。

我们拿什么抵御嘈声的进攻呢?

耳塞?地下室?使窗户封得像砖厚?将门缝塞得密不透隙?当然还有,即麻木和迟钝,以此减弱耳朵的受伤,有个词叫“失聪”,就是这状态。偶尔在山里或僻乡留宿,却翻来覆去睡不着,那份静太陌生、太异常了,习惯受虐的耳朵不适应这犒赏,就像一个饿者乍食荤腥会滑肠。


人体感官里,耳朵最被动、最无辜、最脆弱。它门户大开,不上锁、不设防、不拦截、不过滤,不像眼睛嘴巴可随意闭合。它永远露天,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其实,耳朵也是一副心灵器官。人之烦躁和焦虑,多与耳朵有关,故有种医术,叫音乐疗法。

但,耳朵总要反抗点什么。它的反抗即生病:失眠、憔悴、抑郁……科学家做一研究:观察马路两岸的树,噪音污染越重,树越无精打彩,枝头耷拉,叶子萎靡,俨然一个惊恐的孩子。和人一样,树是有情绪的,是长耳朵的。

为抚慰可怜的耳朵,我淘过一张CD,叫《阿尔卑斯山林》,采的是纯粹的自然之声:晨曲、溪流、雀啾、疾风、松涛……买回家的那个下午,我急急关好门窗,打开音响,一个人浸泡到傍晚。

那个下午,耳朵在逃窜,我携它一起私奔,向着遥远的阿尔卑斯。

弥漫山林的,无论什么动静,都是“静”。久违的静,亘古的静,伟大的静。我给耳朵美滋滋过了个节,像杨白劳给喜儿买了尺红头绳。

此后,我多了个习惯,每逢机会,便录下大自然的天籁:秋草虫鸣、夏夜蛙唱、南归雁声、风歇雨骤、曙光里的雀欢、树叶行走的沙沙……我在储粮,以备饥荒。城里的耳朵,多数时候是饿的。


我对朋友说,现代人的特征是:溺爱嘴巴,宠幸眼睛,虐待耳朵。

不是么?论吃喝,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华夏之餮、举世无双。视觉上,美色、服饰、花草、橱窗、广场、霓虹,所有的时尚宣言和环境主张无不在“色相”上下功夫。

口福和眼福俱饱矣,耳福呢?

无一座城市致力于“音容”,无一处居所以“寂静”命名。

我们几乎满足了肉体所有部位,惟独冷遇了耳朵。

甚至连冷遇都不算,是折磨,是羞辱。

做一只现代耳朵真的太不幸了,古人枉造了“悦耳”一词,实在对不住,我们更多的是“虐耳”。


有个说法叫“花开的声音”,一直,我当作一个比喻和诗意幻觉,直到遇一画家,她说从前在老家,中国最东北的荒野,夏天暴雨后,她去坡上挖野菜,总能听见苕树梅绽放的声音,四下里噼啪响……

苕树梅,我家旁的园子里就有,红、粉、白,水汪汪、亮盈盈,一盏盏像玻璃纸剪出的小太阳。我深信她没听错,那不是幻听和诗心的矫造,我深信那片野地的静,那个年代的静,还有少女耳膜的清澈——她有聆听物语的天赋,她有幅画,叫《你能让满山花开我就来》,那绝对是一种通灵境界……我深信,一个野菜喂大的孩子,大自然向她敞开的就多。

我们听不见,或难以置信,是因为失聪日久,被磨出了茧子。


是的,你必须承认,世界已把寂静——这大自然的“原配”,给弄丢了。

是的,你必须承认,耳朵——失去了最伟大的爱情。


我听不见花开的声音。
我只听见耳朵的惨叫。

 
 
  • 标签:文化 
  • Re:耳根的清静
    Linda(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1 13:32:26
    Linda(游客)傍晚的黄昏,做在森林里的小木屋,风吹过树林的声音。。。将会是一种何等享受的事情!
     
     
    Re:耳根的清静
    Linda(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1 13:32:30
    Linda(游客)傍晚的黄昏,做在森林里的小木屋,风吹过树林的声音。。。将会是一种何等享受的事情!
     
     
    Re:耳根的清静
    杨蕙宁(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1 13:32:50
    杨蕙宁(游客)凤凰鸣矣,
    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
    于彼朝阳.
    属于自己的岁月尚可静好.善哉!幸哉!
     
     
    Re:耳根的清静
    大夫山客(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2 1:49:58
    大夫山客(游客)每每独享一片幽静的山林的时候,会觉得,真是奢侈呀!满心满足得自己就偷偷笑起来了……读着先生的文章,觉得自己就更加幸运了。
     
     
    Re:耳根的清静
    如嫣(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2 15:08:17
    如嫣(游客)在日渐被欲望和嘈杂围剿的生存环境中,我们可曾静下心来听一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那应该是一种自然和生命相互交融的和谐之音。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它是在拔离了外界的喧嚣之后,建立于心灵深处,让思想和灵魂得以皈附的休憩之所。
     
     
    Re:耳根的清静
    鱼爱莲(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2 16:00:34
    鱼爱莲(游客)《你能让满山花开我就来》范学宜的书和画我也看过一些,类似于《阿尔卑斯山林》的班得瑞的CD也一直在听。是的,昨天魏剑美的博客刚说,幸好还有书,还有宁静之美存在于这个喧嚣的世界,否则人世真不堪活。可是如果硬要我选择其一,我宁可一辈子不看书,不听音乐,也愿意在老家屋后的树林里听一辈子的风吟,虫鸣,啄木鸟咕嘟咕嘟啄着树干,某日清晨,像一个远客敲响你的房门,带来一上午的惊喜……
    我们总向往远方,总膜拜偶像,总相信权威,可是有多少人知道: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1世纪健康箴言
     
     
    Re:耳根的清静
    悟空(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2 21:04:06
    悟空(游客)数学家对各中乐曲音效进行数学建模,凡是和谐、悦耳的音乐都是一个和谐封闭的立体图形,反之,凡是生成的图形则不封闭、扭曲。 时间的艺术——音乐,是上天带给人类最后的恩赐,李隆基曾惊叹玉环之舞曲“此曲只应天上有”,如此看来,正是音乐具备非物质、非世俗、泛国界、通寰宇的属性,人类得以借助它偷享到上界仙人的情趣。但真正懂得音乐之丰盈、大美,领略音乐品格、深入其中三味、醉卧听松的还很少很少。好在,我还有寂静相伴,资以养生。
     
     
    Re:耳根的清静
    悟空(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2 21:05:13
    悟空(游客)寂静其实也有音可循,尚感的乐人也能于无声处捕捉到撩人的音符,谱写成如梦如诗的乐章,不是有一首欧美经典名曲"Sound of Silence"(沉默之声)么?大千世界的声音、音效其实与人的修为一样,有品位也有层面。仔细去甄别,就发现它可以从物质到精神到灵魂的层面递升,例如:不加修饰的声响,再如各种口技、轻音乐、盛世宏韵,最后到佛号、梵音、咒语以至绵绵藐藐回归寂静。。。 我们只能调心了,心远声自邈,天籁在山林。。。
    以下为王开岭的回复:
    是的,谢谢
     
     
    Re:耳根的清静
    杨蕙宁(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3 1:42:22
    杨蕙宁(游客)10月28日下午,自然之友创始人之一梁从诫寂然病逝。梁从诫曾是历史学家、出版社编辑。然而,“自然之友”成立后,他辞掉了公职,抛弃了待遇,他的整个生命,都在为阻止环境苦难的续发而倾尽其心力和血汗,他在努力给更多的知识分子作出表率,希望“身负知识权力”的人,能成为公众信任的人,替公众请命的人,为公众献身的人。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大我走向无我。一个人,只有进入无我的状态,他身上的所有思想和智慧,才会得到正向的发挥,成为社会苦难的解除器之一。梁从诫的一生,又“薪火续传”着其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生命主旋律。放眼过去的一百多年,梁氏家族的数代知识分子于中国的贡献,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他们能把生命能量,暖化冰冷者,活化死寂者,热化悲观者,激化漠视者,转化围观者,度化邪恶者。他们用简单却又坚实的生命轨迹,一次次证解着知识分子的人生方程式。

    以下为王开岭的回复:
    梁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人.一个多世纪里,梁家三代为中国留下了丰厚的财富,这是个美好的家族!先生去世次日,我过去的新闻栏目编播了一个纪念短片。
    “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写给儿子的。怀念梁先生。
     
     
    Re:耳根的清静
    简简(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3 17:29:05
    简简(游客)有一种声音,一定是耳朵的盛宴——婴儿出生的啼哭声。哈哈,快乐哦!
    以下为王开岭的回复:
    不错
     
     
    Re:耳根的清静
    999(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3 23:44:19
    999(游客)读过余光中的一篇文章,题目貌似“饶了我的耳朵吧,音乐”。
    现在生活,让我们失去了太多的“原配”。
     
     
    Re:耳根的清静
    一方(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4 21:18:16
    一方(游客)在无处可逃的喧嚣里,巧遇而庆幸用眼睛享受到:耳根的清静。
     
     
    Re:耳根的清静
    脚上泥(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5 17:29:05
    脚上泥(游客)王先生道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所见,所想,所感。。。文笔流畅、诗意、细腻、优美。。。期待先生的新作。。。
     
     
    Re:耳根的清静
    济南名士(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6 2:18:44
    济南名士(游客)其实看王老师的文章就是在寻求内心的清静!依然记得03年您给我们上课时的风采!
     
     
    Re:耳根的清静
    紫歧(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8 5:05:00
    紫歧(游客)说来很巧,昨晚睡前,还曾怀念故乡田间里那蛙鸣一片的生动和悦耳,今读此文,才知道,这份内心的共鸣源自何处。
     
     
    Re:耳根的清静
    qinghe(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9 13:15:03
    qinghe(游客)救救这个小孩吧。http://news.qq.com/photon/tpyk/duzishenghuo.htm
    以下为王开岭的回复:
    我看到了……
     
     
    Re:耳根的清静
    JUL(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10 9:07:24
    JUL(游客)看来王老是被外界浮躁的环境冲击得郁闷了.BJ将越来越那样,与那个叫SH HZ的城市雷同.但还是好于那儿很多乐.
     
     
    Re:耳根的清静
    精神漫游的人(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11 18:47:47
    精神漫游的人(游客)这样安静的时刻,大爱自在心中。
    穿越形式的感觉,不需要距离的远近。
    不需要时时的翘首,只需心灵的契合。
    足矣。
     
     
    Re:耳根的清静
    中岛(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14 22:04:42
    中岛(游客)第一次接触您的文章是在《读者》杂志上,那篇《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读后素然产生一种敬畏,对您文章的印象淡泊,纯净。
    期待您的佳作!
     
     
    Re:耳根的清静
    衡阳笑笑(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21 20:50:13
    衡阳笑笑(游客)王老师,现在的负面新闻与现实中不公平的事太多了,让我对网络与现实都开始畏惧,我好想清静安宁地看些书写些安静的文字。

    可不知我的思想与理解是不是有误区,我觉得真正的好文字离不开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类的透析与反思。

    这两种完全相冲突的理解,让我现在很迷茫,您能告诉我该怎么做吗?望回复
    以下为王开岭的回复:
    我觉得一个人既要根植于当代和现实,又要有内心的时空,当对“新闻”厌倦了的时候,我们还有艺术、文学、大自然可以为伍……其实,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很注重现实的。我说不太好,大意如此。祝你快乐!
     
     
    Re:耳根的清静
    向东(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24 15:07:04
    向东(游客)我看过您的另一篇文章《古代你有几个熟人》,当时一看到题目就被吸引住了,今天看你这篇文章感觉一样,很能引起共鸣。现在我的电脑里播放的是《夜莺小夜曲》,感觉好极了,耳听乐音,眼观美文,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很想说一句,当代我有一个熟人,王老师!
     
     
    Re:耳根的清静
    林文(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24 18:33:54
    林文(游客)王老师:你真的能脱开这世俗的世界吗?仅仅在文字上宣泄或期待吧
     
     
    Re:耳根的清静
    菊淡东篱(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27 2:40:36
    菊淡东篱(游客)喧嚣的城市,浮躁的心神。双耳受虐,无处逃匿。只有每每投心于与先生的文字神交中时,方能屏蔽那万般聒噪,体验到心灵之静谧与安详。如此,甚幸也。
    以下为王开岭的回复:
    谢谢以上朋友,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正如前面那位朋友所说的,让我们做当代的“熟人”……
     
     
    Re:耳根的清静
    衡阳笑笑(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28 3:39:53
    衡阳笑笑(游客)谢谢您的回复,虽然我还是迷茫
    会一直关注和享受着您的文字,谢谢
     
     
    Re:耳根的清静
    关注开岭(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11-28 15:25:27
    关注开岭(游客)我注意到:王老师的那句“欢迎关注央视24小时”已不见了。由此推断:您一定去了新的岗位。祝贺!请告知我们现在何方?
     
     
    Re:耳根的清静
    幽篁发表评论于2010-11-28 18:38:45
    幽篁
    以下引用关注开岭(游客)在2010-11-28 15:25:27发表的评论:
    我注意到:王老师的那句“欢迎关注央视24小时”已不见了。由此推断:您一定去了新的岗位。祝贺!请告知我们现在何方?

    如果不是去了新的岗位,就是央视24小时栏目太小气,没付广告费。
     
     
    Re:耳根的清静
    江山闲人(游客)发表评论于2011-1-4 20:05:52
    江山闲人(游客)在公园听到儿童的叫喊,那是纯真和天籁之声!
     
     
    Re:耳根的清静
    持敬斋(游客)发表评论于2011-2-7 2:58:06
    持敬斋(游客)音乐的反义词不是寂静,是噪音。
     
     
    发表评论:
    载入中……

    王开岭的博客©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