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队是莫斯科人的骄傲
凡去过莫斯科的人在数说莫斯科的优点时,必定说到俄国人的排队——决不拥挤、决不“加塞”。排队是俄国人的教养。是莫斯科可与地铁相提并论的另一个骄傲。
十年前,一位朋友从莫斯科归来,特别赞扬俄国人的教养时,就以俄国人排队从不加队为证。他说:“俄语中没有‘加塞儿’这个词。”
今天的莫斯科已经不再有生活消费口短缺的困窘——面包有了、牛奶有了、皮夹克有了、羽绒服有了,连被称为是俄国社会润滑剂的伏特加也有了;而且西方的进口商品应有尽有,琳琅面目——意大利皮靴、法国名酒、荷兰食品、日本电器、中国小商品……
然而,商品大潮使俄国人家里的陈设变得时髦,餐桌变得丰富,穿着变得华贵,却丝毫没有改变莫斯科人的文明教养。莫斯科人传统优良而悠久的排队文化在所向披靡的商品大潮中,居然安然无恙地保留了下来。
这是一个现代奇观。
●面包有了,牛奶有了,但必须排队
莫斯科的副食商场多而且大。别说闹市区阿尔巴特大街上的副食商场——那是可以与香港的超级市场媲美的——即使住在偏僻的生活小区,也几乎可以在附近找到好几家相当规模的食品商场。门面很小,非常不起眼——总是被厚厚的门帘遮掩着——里面却明亮、开阔,商品既丰富又廉价。
苏联时代,俄国人的生活必须品十分便宜,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帝国解体后的相当一段时间:一公升包装和质地均佳的鲜奶,不到200卢布,也就是一元多人民币吧;一只一公斤的大面包,则不到一元,而且那色泽、那香味想想都让人垂涎……还有各式的肉肠、熏肠、奶制品,除了猪肉较少,牛肉有的是,鸡肉有的是,而各种鱼更多,便宜的一公斤只需500卢布,不过3、4元人民币……
那时你会奇怪地发现,凡是高蛋白,凡属于营养价值高的食品都是便宜货。
走进莫斯科的副食商场,看看价格,你就理解了美国人所发的怪论——穷人多是胖子;你还会明白为什么莫斯科街头有那么多的胖大婶和胖大叔。于是,你产生了一个希望——以胖为健康标志,却又总吃不胖的中国人,说不定可以在莫斯科如愿以偿了!
于是你急切地掏出钱了要尽快地实现这个廉价的进补计划。
然而且慢,中国人不能胖起来正是因为性子太急。
你得先在收款处排队,安静、耐心地往前挪动。终于把款交上去了,然后拿着打上钱数的小纸条,再去排队取你所购买的食品;如果你所购买的食品是需要称一下的,你就得排三次队;先排队将你要买的那一条鱼或一块肉称好;再去排队缴款;最后,第三次排队去取你的那一条鱼或那一块肉……
在莫斯科购物是无需着急的。无论动作多慢,绝对没有人催促的。
第一次在莫斯科排队缴款,看到后面长长的队伍,动作和语言都忙乱起来。从莫斯科大学毕业的朋友告诉我,“别急,你的问题没有处理完,后面的人不会往前挤的。这是莫斯科人的教养。”
以后果然注意到,你交款时,后面的那一位总是站得远远的,仿佛你与售货员之间有什么商业秘密,而他是绝对尊重你的隐私权的……这时你会想起我们那种只争朝夕的拥挤,想起那些从你的身边、身后越过你的肩、越过你的头顶伸到前面去的手;要是想到在北京、上海的地铁站、公交车站,那种近乎于战斗般地冲锋、挤压,你不得不承认,排队,的确是莫斯科人的教养、文明。
●排队的秩序比牛肉重要
有时后,这种教养让我们中国人特别难以适应。
妻去隔壁商场买牛肉,好长的时间却空着手回来了。
我问,“没有牛肉?”妻说很多的;又问,“排队的人太多?”妻说不多的。
原来,已经快排到她了,队伍却停了下来——最前面的人对肉案上切好的那几块牛肉不中意。于是等待着——无怨、无声、也无要求。买卖双方默默地对峙着……
妻看看十分有教养的莫斯科人,又看看不十分好的牛肉,真想以中国人的方式走到前面,从那些被冷落的牛肉中随便要一块就走的。但她最终还是在牛肉和教养中选择了后者。
她说,在莫斯科,教养比牛肉重要!
我不以为然。说,“以中国人的脾气,前边的不买,我就走到前边先买!”
妻说,“这儿不是中国……不管怎么说,这是人家的国家!”
是的,这儿是人家的国家,中国人的脾气在莫斯科是派不上用场的。
●在欧洲最大的商场排队
莫斯科的排队无处不在——
莫斯科红场东边,有一座被称为欧洲最大商场“古姆”(Gum)。这座建于沙皇时代的室内商场,是用大理石和花岗岩等贵重建材建成,内部装修古雅,头顶是巨大的拱形玻璃天窗。
这座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大商场内有三条小街,每条小街都有三层,由楼梯、天桥连接。商场内有水池、亭阁和喷泉。三条拱形的琉璃瓦屋顶将这个商业城包得严严实实,里面即暖和又明媚。
这里是莫斯科人永恒的春天。
“古姆”里的铺面很多,最突出的是丰富的商品和装饰华丽的建筑,不像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第一百货商店,尽管商品很多、很精致,但给人最突出的感觉却只是人,以及人与人的拥挤、碰撞……
然而,在人并不太多的“古姆”,到处都在排队——
那是在一处处的铺面门前,购物的人安安静静地排着队,门口,或是体面的男士,或是漂亮的女郎礼貌而坚决地阻挡着顾客。里面出来几个,外面放进几个,一丝不苟——守门的和进门的都是耐心地、毫无表情的……
●在农民的土豆口袋前排队
俄国农民对市场并不陌生。在苏联时代,他们就学会了将自留地里生产的农副产品偷偷地运到城里出卖。之所以要偷偷地进行,是因为那时的市场被称为黑市。今天,俄国的农民已经可以理直气壮地从事已往只有国家才有权从事的生活资料出售——面包、牛奶、蔬菜、肉食……几乎所有能在国有商店买到的副食品,现在都可以在农民那里买到。
于是,农民一下就有了国家的权威,于是,这种权威所产生的秩序和尊重在农民所垄断的自由市场也迅速建立起来——骄傲而又十分有教养的莫斯科人终于在农民的白菜堆、苹果箱和菜篮旁边秩序井然地排起队来……
笔者就在仅有三个买主的土豆口袋前耐心地排过队。
这与中国大陆刚好相反。在中国,正是有了国营和个体的竞争,骄傲的城里人才真正的骄傲起来而不再把卖肉的或卖菜的当作国家,不再在那些国营商店的售货员面前诚惶诚恐了;如果是买农民的东西,那骄傲气更足了,仿佛是白给人家钱似的……
相比之下,俄国人更守纪律,他们对国家秩序的遵守已经自觉到了本能的高度——那是无需警察指挥,无需市场管理委员会进行干预的……
●卖东西也要排队
比乡下人慢一拍,莫斯科人进入市场,只是剧变后一、两年的事。
莫斯科人看不起商人。即使市场化和私有化已经喊了好几年,莫斯科人的经济意识也还是局限在生产领域。
常常听到俄国知识分子这样说,“都去做生意,谁来生产呢?”说的是那些办公司的大商人;对那些从事中转流通的贩运,在大多数莫斯科人眼里,属于扰乱经济秩序的投机分子……
但随着一切由国家包干的经济体制的解体,莫斯科人终于告别了那种好赖都无需自己操心的生活,而无可奈何地走进了市场——不光是去花钱,同时也去挣钱——真所谓是全方位地进入了市场经济。
刚刚进入市场的莫斯科人还不能马上进入角色,所以他们即没有官商的神气,也没有自由市场里的农民的理直气壮。
在莫斯科随处都可以见到许多你一眼就可以断定属于非职业的小商贩——
在地铁站、火车站,在市区的地下通道,在几乎所有的商场门口,都有两排站得整整齐齐的人在出售商品——服装、鞋袜、玩具、食品……
这是一律的两排——整齐、严肃,没有人蹲坐,没有人喊叫,没有人争先恐后地向你兜售……即使你停下来看看他们,只要你不开口,他们是决不主动地向你介绍商品或者向你求售……
他们绝对的沉默,用双手举起一件羊毛衫、一双靴子、一大条俄国熏肠,或者仅仅是一本书……那么默默地站着,差不多都只是一件……
他们只有这一件呢,还是卖完了再去取?
这时,你对这些人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他们手中的商品。你会想:他们有职业吗?你会发现,其中年岁大的居多。于是你估计这是一些养老金不够谋生的人。相比起中国人俄国人的血缘观念淡漠,许多有儿有女的老人都是一人独居的……
你还会仔细观察他们的神情:大多数人的风度、气质极佳。这常常引起我的职业兴趣——要是在这些人当中寻找扮演学者、教授,甚至政府总理的演员是不会费劲的……
这真是让人伤感的观察和感受。于是你会揪心地想——他们的这点儿商品,以这种方式出卖能以为生吗?
在莫斯科给人留下的许多印象中,排队,无疑是较为深刻的一个;而所有五花八门的排队中,那一排排整整齐齐、夹道而立的卖货人给人留下的感受更是刻骨铭心——从那一双双一动不动举着一点可怜商品的手上、从那一张张沉默而尊严的面孔上,你都能看到这个民族所有的文化、教养以及所经历过的苦难和默默承受苦难的坚韧……
于是我想,排队无疑是俄国的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