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wangxiaolu/index.html
 
载入中……
2010-7-24 0:25:00
我看《唐山大地震》 

王小鲁

王小鲁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家庭伦理剧,地震不是本片的主角,大灾难只是叙事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它主要作为一种情节功能被使用,因此抱有看《2012》心态的人必定失望,因为他的期待是错误的。这个电影利用地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端境遇:一块水泥板下压着姐弟俩,只能救一个,母亲在百般痛苦中做出了选择,救弟弟。这是电影的主要框架。这有点似曾相识,多年前获得奥斯卡奖的《苏菲的选择》里有非常雷同的情节结构:纳粹让一位波兰母亲选择是留下儿子还是女儿的性命,最后母亲选择留下儿子,这位母亲从此活在负疚感中,认为自己失去了获得幸福的资格。刘小枫先生曾撰文批评这样的情节设计,称这是一次“恶心的选择”。《唐山大地震》也是如此,母亲一辈子避免让自己活的过于幸福奔放,她对女儿说:如果我让自己活的花红柳绿的,我心里会更加难过。

     姑且不讨论是否存在借鉴或抄袭问题,谈谈其它的吧。冯小刚设计的这个中心情节非常明智, “母亲的抉择”作为整部电影的情节基础,是一个非常安全的设计,它消除了一切毛刺,消除了任何生发批判性思维的可能性。这里只有人性的征战,一种无罪的负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它的逻辑发展将是一次“不冒险的旅程”,它的愤怒指向了一个点——无人格的宇宙。所以剧中有一个人大喊:“老天爷,你这个王八蛋!”

    这就是冯小刚,他的题材选择有着丰富的情感刺激,但又那么恰当地不越界。这样的狡黠又让观众无从察觉,因此也就无从反感,他的题材选取都非常明智地避免了意识形态争论。他的作品格调往往不高,他紧紧停留在百姓日用之间,不过他没有某些艺术电影导演的“才子气”,也没有像一些导演那样本来是曲意逢迎,却要为自己的行径建立一套哲学和意识形态,为欺世,先自欺。他们的做法其实都显得生硬,唯有小刚在这个方面到达目的,却不生硬,也不越界,堪称模范。

    《唐山大地震》植入了那么多广告让观众偶尔出戏,存在很多技术的纰漏,但基本还可以承受;他把原小说中女儿和养父之间存在性侵犯的情节修改为诚挚的父女情,失去了原剧的悲剧深度,但是似乎也还能讲得通,而且鉴于审查环境,故事只能这么讲;电影中母亲看着女儿养父的照片深情地说:解放军对我们有恩啊。这样的台词放在某些主旋律电影里,可能是非常蹩脚的,但是在这里,却符合感情逻辑,观众也觉得自然。后半部分太像唐山市的宣传片,但因为影片给了观众那么多的情感宣泄,所以观众只顾擦眼泪,忽略了这一点。这就是冯小刚,看起来他对媒体是性格峻急,其实是无论戏里戏外,他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他的商业成功也是因为他具有这样的素质。

     电影中徐帆、吕中、陈道明的表演好。台词上下了功夫,原剧本和表演中,台词到位又节制,人物动作也基本合理。表演好其实是因为有一个好的基础:剧本细节好。剧本有接近2/3的部分比较结实,虽然也有明显的漏洞,女儿的某些动作设计就显得交代不足。整体来看,场场戏都很饱满乃至有一些戏显得太饱和。徐帆婆婆来接孙子的复杂心理,包括徐帆儿媳妇带孩子来探望徐帆,哪怕戏很少的角色,情态也委婉动人。本片在表演、美术各个方面都在力图发掘纪实美学的魅力,在浮躁和粗糙的当下电影环境里,《唐山大地震》很多工作是值得称许的。还有一个悼念毛泽东的场面,其时间长度超过了叙事需要,它的存在是为了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这样就照顾到了一些年纪大的观众,但是对于年纪小的观众却可能是无效和冗余的细节。本片开始的大地震部分,有人拿它跟灾难片来比,灾难片一般是指向未来的,力求动作夸张,而《大地震》这样的电影诉求是指向过往,应该力求真实。以数字特技来实现巴赞的“现实渐进线”和纪实主义的理想,这是最近几年的一个新的电影课题。

     张静初未婚先孕,不肯打胎。经历大地震的人生命态度已然不同。而没有经历过大地震的陆毅并不珍惜自己的孩子,也不前来寻找。从这里看,本片也曾试图讲述大地震改变了人的生命观念,只是在这点上力道不足。到后来汶川地震姐弟意外相逢,本片似乎又回到地震这个主题之中。但是自此之后,情节设计有些拔高和不节制,商业目的过于强烈的广告植入也影响了观影情绪。最近两年的一些纪录片显示,汶川地震后,民众情绪有感恩,也有怨恨。《唐山大地震》里一片和谐的感情激发,它以眼泪消除怨恨,可以看作它加入了汶川地震后政府主导的心理重建工作。

     很多观众看本片都哭了,有人说可以媲美《妈妈,再爱我一次》。最近有人问我,体现我们文化传统的电影特色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对家庭伦理的强调是中国电影一直以来的特色,中国人最喜欢看的就是家庭伦理悲剧。据说《妈妈,再爱我一次》是八九十年代之交票房最成功的片子,而1949年以前中国票房最高者《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故事。这正是中国文化传统决定的叙事倾向。大地震并没有激发一种更高的哲思,只停留在具体的情感交往和紧紧锁定在家庭日用之间,是的,它格调不高,唯其格调不高,它在中国将变成了一枚畅行无阻的催泪弹。

(《北京日报》7月26日)

阅读全文 | 回复(3) | 引用通告 | 编辑
2010-7-24 18:06:44
Re:我看《唐山大地震》

幽篁

幽篁电影中母亲的选择设计得太假。花这么多钱拍这样愚蠢的电影,不如把钱拿来编辑一部唐山大地震的记录片。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2010-7-25 14:13:58
Re:我看《唐山大地震》

王小鲁

王小鲁唐山大地震是有纪录片的。去年有一部叫掩埋.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2010-8-5 16:10:11
Re:我看《唐山大地震》

白丁(游客)

白丁(游客)我不看。
我的感情、泪水、同情心早已经被透支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载入中……
公告
载入中……
最新日志
载入中……
最新评论
载入中……
最新回复
载入中……
我的好友
站点信息
载入中……



生活因感动而精彩,理想在创造中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