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书系列》策划人语
上世纪末,在我承担的报纸副刊的读书版上,习惯用一些小栏目来区分文章以活泼版面,譬如“西窗剪影”“书里书外”“书林漫步”之类,其中,有个小栏目就是“枕边书”,一般对一些谈书的千字短文就用这个小栏目来界定,这些小文章往往是涉及书,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书评,却又与书的话题相关。这些小栏的名称有几个是我私心很喜欢的,如:“西窗剪影”“枕边书”“砚边余墨”之类。还请了篆刻的朋友特意刻制了闲章,以装饰版面。后来,随着版面的不断“与时俱进”,这些固定的小栏目都取消了,版面更多强调书影效果和文字的信息量。但至今想起这些小栏的名称,仍有一种温暖在。今天春天与“蜜蜂出版”的同人谈起要编一套主题相对明确的人文丛书时,立即冒出了“枕边书”。
《枕边书》系列,适合闲读,也适合对现代文人或文化现象有兴趣的读者对一些人和事做寻根究底的探寻。每一种书相对专注一个主题,每一种书的内容在闲读中能得到对所涉及的人和事有深入的了解。这也是这个系列丛书的初衷。不管是谈人谈事,言必有据,但又不是学院体的枯燥论文,是以随笔的形式,严谨的态度,来讲述掩藏在历史风霜中的人和事,即便是风花雪月,也是史料的重新梳理,绝非大话西游。如同几位老友相聚,是把盏畅谈的下午茶,是微醉再至茶座的夜聊。一册在握,在那些昨天的逸事里,得到会心一笑,有原来如此的释念,有不过如此的顿悟,有何必当初的恍然……当然,也有对艺术的欣赏,对闲情逸致的品味。
《枕边书系列》之一即为聂鑫森的《煮文嚼画》。聂先生能文能画,曾写过一本《一位作家的品画笔记》,是谈他对中国画的欣赏的,现在的这本《煮文嚼画》是此书之后的进一步深入,专门评说中国画的散文随笔集,分三辑:风俗人情、禽兽虫鸟、草木花果。除评说国画之外,还涉及书法、篆刻、年画、剪纸、广告画、铁画、指头画、连环画、藏书票……
该丛书之二是方韶毅的《民国文化隐者录》,书中的人物,用方兄的话说:“相比鲁迅、胡适这样的大人物,该书所展示的只能算是小人物、小配角,连他们的乡亲或许也早已淡忘的文化隐者。晚清民国以降,人才辈出,群星闪耀,把这些埋没在历史背后的小人物,放在今天的文化舞台,不乏精彩出众。小人物,大风景,正是那个时代引人钩沉探隐的魅力。”该书中所谈的人物都是方兄的温州籍前辈同乡文人,共选择了二十多个现代温州文化人,纳之于风云变幻、时代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来进行观察,通过讲述他们的传奇故事,从小处见民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展现一幅文化人生活的图景。同时,通过这些人的故事,让读者了解温州的另一面,商名之外的温州。另外,也从侧面展示了鲁迅、胡适、梁启超、钱名山、周作人、朱自清、胡风、金克木等人当年与温州文人的交往。不过,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物可以说是鲜为人知、被人淡忘而值得一书的的现代文化隐者。
该丛书第一批推出来的还有唐吟方的《雀巢语屑》(修订版)、戴升尧的《菩提树下》。《雀巢语屑》当年面世时,曾让我陶醉了两个晚上,沉浸在阅读的快乐里。但总觉得篇幅还是少了,几年过去了,现在有缘推出该书的修订版,实在是快乐的事情。唐兄的《雀巢语屑》中的一则则韵味丰富的札记,实在是传承了《世说新语》和现代文人郑逸梅的《艺林散叶》的神韵的。《菩提树下》是戴升尧游历各地佛教寺庙的游记,他近年来游历了印度、西藏、普陀、峨眉、五台、九华等几十处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圣地名寺,以一个文化人的视角观察、思考,以细腻的笔法描述这些圣地名寺,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是一本主题非常明确的“专著”,但绝非枯燥的专业学术著作。另外,该书也反映了大乘佛教的历史发展粗略轨迹,体现了作者对佛教的认识和感悟以及佛教对作者思想和人生的影响。
《枕边书系列》是一套持续出版的丛书,上书四本近期已陆续面世,之后,还有……
也期待着师友们的加入。
(《枕边书系列》经“蜜蜂文库”策划由金城出版社2010年11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