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举行的“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由20来位学者确定人选框架,复经120万网民的鼠标钦点,终于排出了一个以王国维为首的梁山座次。这次评选可谓专家与大众上下其手,但推出的却是一幕关于国学的媚俗喜剧,别且不论,就看它那硬要凑“十”的架势。
我要问疑的是,中国20世纪是大师辈出的时代?国学居然还能推出大师?对于国人来说,20世纪是一个灾难频仍的世纪,外有兵祸、内有政祸,交相迭出,绵延既久。它可以出英雄,出政治家,当然也可以出学人,却难以出大师。环境使然也。何况大师不世出,怎么一下子成倍增长,而且还有长长的候选。大师也者,必然是在某一学术领域具有原创性的贡献,或具有里程碑的性质。而国学,比较狭义地说,自汉宋而下,非汉(学)即宋(学),非小学,即义理,很难在格局上有所突破。尤其20世纪以来,西学大举进入,国学势在守成。在这个守成性的学术对象中要挑出具有原创性或突破性的大师级人物,实在是难。而像现在这样化难为易,让大师一溜成串,只能是大师的贬值。
再要问疑的是国学网推出的大师选择标准。它有两条,一条是“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在学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有专著传世”,另条是“有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对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第一条门槛太低,按照这三个子项,学术大师今天可以成把抓。专著有何难,深厚、重大在人看。以这样的标准选大师,是把大师降低到今天的“博导”。至于第二条,和第一条很难兼容。它所指的思想肯定不是学术思想,而是学术以外的社会文化思想。一个纯粹的学术大师实在很难同时拥有这两者。即以榜首的王国维论,在学术以外,他又有什么独特的思想,更谈不上他的思想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相反,有人对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可是在国学专业上又碍难称为大师,比如胡适。
复要问疑的是鼠标钦点这种大师评选方式。说白了,这是去年“超女”方式的复制,从“大拇指投票”到这里的“鼠标投票”,看起来很民主。可是,这种方式可以用来选明星,断不可用来选大师。大师不必是民主的结果,民主在这里也不是万能模式。为什么,因为选明星根据我们的感官就可以了,毕竟明星我们眼能看到耳能听到。学术不然,它从来就不是一个感性的对象,考量它,需要动用的是理性和智性,包括专业性。国学不但专业,而且从来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精英部分,大众如果并不熟悉,鼠标钦点又怎能牢靠。很显然,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份菜单,与其是选国学大师,其实更像是在评文化名人。
就其评选结果,不免有两点訾议要发。一是胡适鲁迅居然入榜。大众投票是根据专家提名,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专家们提出了胡鲁。这两位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和主将,而新文化的文化指向就是反传统反国学。胡适虽然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先知,但功绩主要在引进西学。国学上即使下过功夫,也提出过“整理国故”,但学术上的“半卷遗恨”,使他可以成为他自谦的“但开风气不为师”的“师”,却不够称其为大师。至于鲁迅,对国学痛之入髓,推荐书时,曾决绝地主张青年人不读中国书。1930年代,施蛰存推荐年轻人读“庄子”和“文选”,鲁迅立即站出来,批判加詈骂。这样一个在价值上极端反国学的人,却入围国学大师,很是吊诡。假如鲁迅活过来,第一个不同意的,可能就是他。二,在排行榜中,章太炎排名居七,远在胡鲁之后。这样的排序也无法不让人腾笑。章太炎的国学功夫,胡鲁相加,亦不及其半。于小学无所不窥,音韵训诂样样俱精。鲁迅不过是他的学生,当年北大国学门的掌门人亦大都太炎弟子,如黄侃、朱希祖、钱玄同、沈兼士,包括和太炎有过从的刘师培。可是他却排名第七,这还有什么学术可信度。
因此,这次国学大师的评选不必当真也当不了真。它是拼盘、是杂糅。于主办者,它是一次国学推销活动,于投票者,则是有奖品的国学鼠标游戏。如此而已。
200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