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忽然有些厌恶起微博,基本上很少上了。在新浪开微博,虽说我不是最早,但当初还是颇为兴奋,对这种新的传播工具。慢慢忽然发觉它的很多功能是失效的,因为它并没有改变什么,而只是作为传播工具存在着,一如百度,一如谷歌,此外更多的意义只是我们有了过高的期望而已。饭否解禁了,解禁了又能怎样呢?还如当初吗?泛娱乐化越来越严重的时代,技术工具能改变什么呢? 57,和书鱼兄聊天,书鱼兄最让我佩服是他从不贴和人聚会的照片,特别是与那些名达之人相聚,我则未能免俗,会不时贴一点小照片,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一下某些出自不同目的来的看客看的欲望。虽然兽友们多不屑,但俺的周围还是有不少俗友的,所以也只好“聊复尔耳”。 不过与书鱼兄相反的是某位诗人,博客尽是他和别人的合影。当然这并不过分,过分的是他的这些所谓朋友,都会标上身份,诸如某某部长某某刊物主编之类,然后是在一起饮宴的场合。我常想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抬高了自己还是贬低了自己?或许只有我们这些看客心里清楚。 58,前些日子跟学生讲《论语》,特别提到一句:巧言令色,鲜矣仁。以前在新浪注册了个博客,后来越来越厌恶它,除了不堪骚扰的广告,另外就是厌恶新浪式交友。泛娱乐化的那种互捧,其实是人性的极度扭曲。进了独角兽博客后,感觉大清爽,这当然要感谢幽篁MM了。 人性的扭曲者其实既是可怜之人又是可恨之人,我就遭遇过这样的例子。不过一旦遇到这样的人,我会严告之,咱们不是朋友。人有趋名之心,人有趋利之心,这很正常,但一旦利欲熏心那就可怕了。一个浮躁的社会造就了很多被眼前的名与利遮眼的人,从来不把自己放在时空中做掂量,而且越是小地方这种人越多。当然这终究归结到俺们天朝悠久传统不断和我D精心培育之结果。 59,重新翻阅很多关于新诗的资料。我发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很多诗人在道德上是不堪的。 |
这回知道我为啥不想让你写新诗小史了吧。我家沾包的导师说过,我特别敬爱他,只是无缘跟他学习,他曾说过,一般情况下,搞古典的,道德文章都好,搞现代的,凑和,搞当代的,文章道德都不堪,搞新诗的,我老人家就不说了,当然,都有例外,我也只是说一般,比如城管里,也有好人。 以下为黄涌的回复: 您老人家心地好,先把俺给考虑周全了。可俺的能力却是有限的,只能干些自己感觉还可以写的东西哈,也算对得起自己啊。再者说了,还有旧道德新道德之分嘛。新诗人喜欢逐新,多少受了点新道德的熏陶,可以理解的。只不过像郭沫若那样墙头草的诗人,多少给人不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