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长难眠,闲翻诗歌。顺手,捞到了《李白诗选》。打开,读到了李白少时诗作《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读过李白多首诗,这首,第一次读。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记忆中,李白的诗都写得十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豪气冲天。如我常常挂在嘴上的几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需尽欢,莫是金樽空对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忽然读到一首恬静悠远、清新自然的诗,多少还是有点意外。 合书想像: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在老师放假的星期天,跑到山上去找道士聊。清晨,诗人早早就上路了。一路行来,很安静,偶有小狗的叫声,飘落溪边;桃花花瓣上洒下的露珠,打湿了诗人的头巾和鞋尖。道观内静悄悄的,道士不知道哪里去了。坐在道观后面的岩石上,看林中时有鹿窜过。中午没有听到道观的钟声,不用下去看,也知道到道士还没有回来。暮霭渐起,已经靠着好几棵松树打过盹了。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顾城的《生命幻想曲》: ……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 这两首诗,很有点相像。据说,顾城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是十三四岁。只不过,李白的诗,闲适从容,而且不脱离现实。而顾城,却抽离了现实,只剩下纯粹的幻想。差不多大的年龄,差不多类似的诗,但也差不多,就在这个年龄,奠定了两个人的分野。李白,最终成长成了代表盛唐气象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而顾城,一直蜷曲在幻想的贝壳里,最后只好逃离现实,在西西里岛上,用斧头结束了别人的生命,用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古尔老弟回了,夜读诗人,好情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