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事的直升机在失事后第11天,采用最原始的人海战术,终于在距离映秀镇只有7.5公里处找到,这个距离令人感到莫名其妙。无论媒体把这一地区描述得多么陡峭奇绝,多么山深林密,都不足以说明一架失事直升机需要这样长的时间才能被发现。与地震发生之后,部队迟迟不能进入救援第一现场一样,官方公布的原因都是客观原因,都是气候条件恶劣,地形险要,好象这是唯一阻挡中国军队的前进障碍。在这次救灾行动中,中国的救援主力——军队——在紧急状态下反映迟缓、手段原始、战力低下、设备简陋、指挥混乱等问题,被暴露无遗。
除了客观原因,就真的没有主观原因吗?绵阳市长在一次采访中讲,地震发生后前来救援的2000士兵是空手而来,所有工具是临时动员民用设备,和到老乡家里借到的。指望这样的救援力量在灾难发生后的黄金时间去抢救生命,显然只能是一个笑话。
还是回来说直升机的话题。我们知道,军队对飞行器的管理比较民用设备,有着更加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先进的手段,从其作战能力、维护检修、驾驶员的训练保护到信号联络等等,都是有章可循的。面对复杂的战争、天气、地形、机械和人为等因素,每架飞机都可能失事,这是一个铁的原则,也是对失事飞机进行及时救援的科学根据,这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并且现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经是较为成熟的技术,连民航领域也早已普及这一技术,而为什么执行军事任务的直升机没有使用这一技术并配备相关的设备?该部队及其相关部门是如何确保飞机失事后能够被及时发现和被及时救援的?难道所有的直升机在失事后都要发动数万军民用十余天的时间来漫山遍野地瞎跑搜寻吗?这就是我军的现代化吗?
另外,飞机在每次执行完任务之后是否都进行必要而严格的检修维护?飞行员是否存在疲劳驾驶?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地形条件下,为什么一位五十余岁的老飞行员一直承担着这一飞行任务?谁该为这些管理方面的问题负责?
我想,军队现代化的问题一方面在设备现代化,更重要的是管理现代化,观念现代化。否则,老牛拉坦克的笑话,依然是我军的致命缺陷。看看这次灾区的救援,战士们的精神不为不可贵,可是我们不是要战士们用他们的肉体来表现可贵精神的,而是要他们表现战力,取得战绩的。凭他们一双肉手,能够救出多少垂危的生命?
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个假设。假如军队早一天进入灾区,假如我们拥有足够的应付突发灾难的设备、专业队伍和指挥系统,那已经遇难失踪的八万多这个数字,会缩小多少?
我们是否需要检讨:各地在把政府办公楼修建的无比漂亮和军队福利设施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为灾难中的紧急救援力量投资了多少,为紧急救援的科技发展投资了多少?我们的军队在举行频繁的、震惊世界的、耗资巨亿的军事演习时,有哪一次是为大规模的重大灾难而进行的救援演习?我们的军队有没有建立科学的救援观念?有没有为重大灾难配备足够的战略、战术准备?特别是在中国经历了唐山大地震、九八年大洪水之后,我们是否进行过这类反思,是否进行过亡羊补牢的工作?为什么在洪水灾难中依靠肉体沙包,在汶川大地震中还依靠一双肉手?战士们用手去救援不是中国军队的光荣,而是极大的耻辱。难道我们的战士在进行保卫祖国的战争的时候,要用徒手武术战胜敌人,是可喜的局面吗?无论战士们多么英勇,这只能说明管理者、决策者的失误和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