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一春梦雨常飘瓦 尽日灵风不满旗
从前我们在大学学习外国文学史,记得当时考试时的标准答案是: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二00七年我在巴黎,参观了雨果的故居,十分兴奋地给我的一位前辈老师打电话,但是他却在电话里说他不喜欢雨果,因为雨果是一位浪漫主义作家。 我上个月在哈佛广场的旧书滩上,意外买到雨果的《九三年》英译本,t.nelson & Sons的版本。《九三年》是我最喜欢的雨果作品。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报道,可以证明雨果其实是一个真正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九三年》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绝对的革命之上,应有绝对的人道主义”,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血的教训。下面是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网站上的报道文章。 2010年 7月 06日 考古人员无意发现法国大革命血腥一幕 作者:安德烈 法国考古人员最近从旺代省地下乱坟岗中挖出200多具尸体,这只是初步的挖掘。据考证,他们死于旺代战争。在法国,揭开法国大革命时期互相残杀的伤疤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并非考古人员的本意。 他们挖掘的脚下,位于勒芒市中心,距离大教堂只有几步。未来的勒芒市雅各宾文化中心将在这里拔地而起,勒芒是高卢人重要遗址,因此在开工建设文化中心之前,必须要查清楚地底下有没有珍贵的文物,这件事就理所当然落在了法国国家考古保护研究中心(INRAP)的手上。考古人员就是在挖掘搜寻古迹的时候发现了一批乱坟,200多具尸体这样呈现在他们眼前:尸体一个压着一个,扭曲一团,透露着那场屠杀极其残忍的信息。旁边不远,有一处已经发掘的高卢罗马人遗址,但引起的好奇和兴趣远远不如乱坟坑。 就好象人们至今还害怕唤醒鬼魂,在法国,这还是第一次挖掘旺代战争的遗址。旺代战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在王党和共和军之间发生的一场殊死搏斗,雨果的著名长篇《九三年》写的就是这场战争。参加号称天主教保王军的,除少数兵士外,绝大部分是旺代地区的农民。而共和军则是正规部队。旺代战争最后以前者大规模惨遭屠杀而告终。《费加罗报》报道说,“发生在共和军战士和法国西部起义者之间的这场血战,就是广为人知的“旺代战争”,但长期以来,在法国,普遍不愿提起这件事。甚至历史教科书和“国家叙述”长期以来或者干脆抹杀这一战争,或者歪曲这场极其残酷的内战。” 勒芒之战是地地道道的大屠杀,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793年12月13到14日,共和军出其不意地包围了守卫在这里的“叛军”,他们一个不饶,一场屠杀就这样开始了。两万到三万名共和军战士向六万名“叛军”,其中一半以上是无力逃走的妇女、老人和儿童发起了进攻。他们躲在这里原本希望能够找到食品和得到治疗,不战而溃。共和军随即对旺代保王军的俘虏、逃兵、病残、老人、妇女和儿童 展开血腥报复。仅此一役,两千到五千名旺代人遭杀害,共和军也有一百多人被打死。 “叛军”被打死后草草埋葬,尸骸上几乎没有残存的衣服。有几颗衬衣扣子,几只裤衩,几根腰带,几只拐棍和几串念珠。很显然,死者在被扔进坟坑前被剥得几乎一丝不挂。 已发现的九座乱坟中的六座几乎完全得到考证,其中大约有两百多具骷髅,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受害者,不少被乱埋在未来的建设工地之外的遗骨不在挖掘计划之内。许多尸骸身上、脑袋上、臂膀以及下体有大刀砍杀的深痕。法国国家考古保护研究中心人类学家埃洛迪•卡博女士说,“有些尸骸显示出疯狂屠杀的暴力烙印。受害者中不少妇女,不少年仅12到13岁的男孩。还有一个三岁的孩子。有不少人是被枪杀的”。 掘出尸骸后,考古工作者立刻意识到他们的发现带来的挑战远远超过他们应对的能力。卡博说:“我们现在是踩着鸡蛋走路,如果不把我们的发现告诉大家,人家就会指责我们替共和派遮盖;如果我们通告了发现的结果,乱坟坑里尸体横陈的照片马上就上了网,各种各样意图的解释都有”。 共和军为何要采取如此斩尽杀绝的残忍而恐怖的手段?人们对法国大革命发生的这一幕至今争论不休。大革命期间发生了许多血腥的事情,而旺代战争爆发时期也正是掌权的雅各宾党人推行的大恐怖即将登峰造极的关键时刻。 让历史去评说这一切吧。对于卡博这位年轻而雄心勃勃的考古学家来说,她有另外的事情要做。由她发起的这项考古项目,法国最好的古人类学实验室也已答应参与研究。卡博说,能够一下子发现如此同质、如此众多人群的遗骨,包括女性,男性,还有儿童,这是非常珍贵的。对尸骸DNA的研究可以清晰地勾勒出法国19世纪或者20世纪初法国西部乡村人口的卫生状况,还可以对当时生活在Maine et Loire的居民与现在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居民的人类遗传图谱进行比较研究。预期研究结果两年后就会出来。 |
其实以前读雨果也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把雨果说成是浪漫主义作家…… |
《九三年》恰恰证明雨果是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作家 |
这还学外国文学呢。写真实事件就是现实主义,写虚构事件就是浪漫主义?SX! |
照LZ的意思,巴尔扎克写了《都兰趣话》就该算浪漫主义作家? |
教科书上主要是依据《巴黎圣母院》和雨果的生平年代把他定为浪漫主义。不过纵观雨果的所有作品,这一结论就有待讨论了。比如贝多芬不就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桥梁吗,也许雨果没那么明显罢了。 |
不能以什么主义就把一个人创作风格限定死了,这样说只不过说的是这个人创作的主导风格而已,而且从作品的数量和成熟期巅峰期考察为主。不过给他贴这样的标签,确实被教得深入人心了。不过只要进入小说,真实只成为影子,说写的就是完全的现实,那是不可能的,不然就不叫小说了。 这场革命有点类另一场xx,在激情中风卷残云了所有的浪漫,而且翻涌出人性最残暴的一面,以完美为出发点以绝对为判定标准,终结了法国古典的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