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云山的途中,见路边的石碑上镌有“云外钟声”,我心一动,遂对同伴们说,你们往前走,我要听一听云外钟声。一同伴不屑地说,哪有什么云外钟声!一同伴叮咛说,别呆久了,大家等你吃饭呢。
我伫立不动,静下心来,要欣赏云外飘来的钟声。武冈州志上有记载,云山十景中的一景便是“云外钟声”,说钟声似有似无,不绝如缕,悠远神秘,别有意趣;又说,那是天籁,有缘之人方能听到。而今来到这能聆听天籁的地方,我怎么能错过机会?或许我也是有缘之人呢。
我伫立的地方是小路的拐弯处,路上方下方皆是层层叠叠的原始次生林,我被蓊郁斑驳裹包着。待同伴们的脚步声消逝于路的前头,我即倾耳静听。希望在静寂中接受那悠远神秘的天籁。
静,静!我只感受到一种静!一种纯净的静!一种深沉的静!时令是初冬,寒蝉已噤,这午后的时光又居然没有鸣禽的骚扰,鸟雀亦懂我心?没有风,草木安然沉静,亦似有所等待。我亦知道,路下方山坡边沿的陡崖下是深涧,而涧水的鸣溅竟也没有一丝一缕飘上来。
真静啊!静得我脑际盘旋着嗡嗡声响,——这可是我从没经验过的。静得我五脏六腑像被掏空,——没有外界声响的平衡,内心竟觉得虚空,这也是我第一次的感受;我因此也觉得轻飘,似被一种没有融入声响的“纯净”的空气舁扛起来。静得我竟觉得呼吸有点迟钝,心跳也似乎放慢,——出现这种生理现象的原因,我得请教生理学家。
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有钟声自云外飘来,我一定能捕捉或感受到的。可是,没有!
有声响了,窸窸窣窣!可以判断出来,它不是云外飘来的。是什么东西从哪里发出的?哦,那是一只小小的甲壳虫,在我身边一根横逸的树枝上爬行,大概要去寻找过冬的栖身之所,静寂把它的脚步声夸大了。这虽非我打算听的,却也是我意外的大收获,——“无”中居然能感受到“有”。
又似有声响了,瑟瑟的,一波一波的,一冲一撞的,柔中带刚性,氤氲在我身边,也起伏在远处。是什么东西发出的?我远远近近、上下左右地观察、搜索着一番,终于得到了答案:这声响,是一拨一拨的云雾造成的。我看到,一拨一拨的云雾从峡谷里升上来,“撞击”在山石上、树冠树叶上,“撞击”在我的身上呢。“撞击”?是的,是“撞击”,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而不撞击何以能鸣?——柔软缠绵能在静寂中变刚,这也是我的收获。
又有声响了。我马上判断出,是我身边一片树叶晃出来的。那是一片辞别枝头的枯红的枫叶,被一纤虫丝吊着,吊成一柄老式壁钟的钟摆,在静寂的时光里小幅度地晃动。或许,我耳畔并无声音,是看见“钟摆”而拟出来的。
可叹的是,我没有拟出那自云外飘来的钟声。
我怎么就与这天籁没有缘分呢?
我又耐着性子伫立着,张着耳朵倾听着。我用小手指尖儿伸进耳筒掏挖一番,让耳筒畅通无阻,以期那云外钟声乘虚而入,直击耳鼓。
但是,没有。
我的耐性终究是有限的,何况又想起同伴的叮咛,他们在等我吃饭呢。我于是诀别“云外钟声”,毅然起程。我的脚步声噔噔噔,好响好响!扑棱棱,在我身边不远处,飞起一对白色的鸟儿。——后来我请教有关人士,知道那是白鹇,是最喜静的生灵,而鸣叫的声音也很好听。可惜我亦无缘闻听它们的歌喉。
走到山下,同伴们问我听到“云外钟声”没有,我苦笑着摇头。一同伴说,你身处红尘,心浮气躁,岂能有缘听天籁?一句话,把事情的症结挑破了!是啊,我身暂离尘嚣,心还在尘嚣中;我虽然“耐着性子”等待了许久,但终究是心浮气躁的,我潜意识里有同伴等我吃饭的叮咛,更“潜”的意识里,则还有饭后关系到某种利益的会议。云外钟声那样的天籁,应是大自然的可聆听可感受的物化了的本真,是圣洁而神秘的,人聆听,即是与大自然对话、交流、融合,因此,理所当然地不能谁人皆能听取,即使有资格者亦不能随意听取。云山的“云外钟声”,我以为当然有人聆听过,而他们的心境定然是淡定宁静的,行止应是从容悠闲的。我于是很自然地朗诵起前人咏“云外钟声”的诗来:倚雕栏百虑空,/白云深处听疏钟。/山深云起无寻处,/声在遥峰第几重。你看,好一个“百虑空”啊。
继而我又安慰自己,“心静自然凉”,“心远地自偏”,然则,亦应“心静乐自生”了。只要“百虑空”,只要让浮躁的心气沉缓,则任何地方都可以聆听到或感受到“云外钟声”一般的天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