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插图战争史》
著者:【美】杰弗里·帕克等
译者:傅景川等
出版:剑桥大学出版社1995年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这书实际上是“西方战争史”,作者完全注重于西欧及其扩展地区的战争形态、战争方法的演变历史,对于欧亚大陆广大中亚游牧民族的战争史、另一端的中国战争史毫不顾及,更不要说是世界其他地方。因为作者以为,“战争的西方模式主导了整个世界”。还有一个意思是近代以来西方一直占据有军事优势。显然作者是很传统的西方中心西方至上的保守派学者。
至于什么是西方战争方式,作者列举了五个方面:对军事技术革新的敏感与迅速反应,严密的训练和单纯的军事纪律组织,彻底击败对方的战争观念,卓越的军事动员能力,远距离投放武力力争支配全球的传统。
仅仅和中国古代的战争方式来比较,这五个方面有的就有点牵强。比如第三点,中国历代战争也都是以力图打击对方直到彻底臣服为止,很少有依靠条约维持的长期和平局面,西欧历史上却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双方都精疲力竭而停战媾和,回到和平对峙状态。第二点也是成问题的,中国古代军纪之严也是很出名的。
另外三点倒确实是西欧特有的。
军事技术的革新往往并不始于西欧,但是接过去进一步改进非常迅速,很快会出现与新技术适应的军事组织方式和战术,而且会很快扩散。最明显的是火药枪炮以后。军事动员能力,就是能够源源不断提供人力物力支持消耗越来越大的战争,能够支持军事技术革新带来的军事优势。
最后一条,是作者说明西方征服世界的军事原因之一。西方有这样无限扩张的野心,也有这样的能力。大发现时代也就是西方的大扩张时代,即便是相隔万里,西方也有征服的冲动。这确实是很多古代国家比如中国不具备的。中国历代投放兵力的极限都是自然地理条件所限定的,北方的荒漠,西方的高原,西南的丛林,东面的大海,中国历代都没有克服这些障碍的积极性,没有试图通过技术条件的改善来克服障碍,只是消极的划定容易守卫的边界。
作为西方战争史,本书也非常的简洁。只简单的划分出四个阶段:密集步兵(公元前5世纪起)——石堡时代(公元5世纪起)——枪炮帆船时代(15世纪起)——机械化战争时代(19世纪末至今)。
作者认为密集步兵方阵,由希波战争催发。特点是重装步兵方阵,来自于城邦自耕农的士兵自己负担费用。城邦之间的战争原来的烈度不大,胜方伤亡15%对比败方的25%。而马其顿方阵改换为职业士兵的决战,具有很大的优势,迅速建立帝国。罗马步兵方阵更强调训练,可分可合,横行地中海。经过马略改革后,职业化的军团成为“适应一切情况的军队”,遂行征服性战争。
石堡时代,而不是一般军事史认为的骑兵时代,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作者以为所谓骑士集群之间的对决战,在西欧只是个神话。中世纪任何时代的战争,主要决定性因素还是步兵。作者认为,遍布西欧的城堡,才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城堡起到保护作用,更重要的是坚壁清野迫使敌军从事耗费极大的围城战,而领主及国王得以聚集力量机动作战,打垮入侵者。适应小国家小军队的现实。
火药时代,枪炮和帆船,作者只是抓住最重要的技术革新带来军事组织、战术变化的线索,描绘出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到拿破仑战争。
工业化的机械化战争,占了全书将近一半的篇幅。从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内战一直到海湾战争。
作者最后简要预想未来:“西方作战方式的未来以及这种作战方式所保护的西方生活方式,最终依赖于两件事情:处理国际危机并阻止其演变成不可预测的武装冲突的持续能力,对不能立刻明确的危险进行防卫或付出代价的持续意志。”前者的危险在于彼此之间过于仓促的开战——也就是说要一直对外,后者依赖于“必须有使用武力的愿望,即便不可避免地包含损失”;“必须愿意为有效的、胜利的防卫机构提供资金”。再简单点,作者就是告诉读者,西方生活方式的维持只有靠打仗,所以一要不怕死人,二要不吝啬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