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专 题 分 类
载入中……
最 新 日 志
载入中……
最 新 评 论
载入中……
最 新 留 言
载入中……
搜 索
用 户 登 录
载入中……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载入中……


 
程朱理学是遮云蔽日的千年学术烟雾
任复兴 发表于 2010-7-19 13:30:00
 

徐广轩廓清程朱混乱概念,建构群经概念逻辑体系的历程1816-1827

任复兴

  提要:一个学说体系,首先应该对其研究对象下一个明确正确的定义。执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牛耳六七百年的程朱理学的道和理,却“龟毛兔角,子虚乌有,赚得学者,枉费参求!”“古今学术淆讹大关键,端在於此”。“自晦庵别理、气为二物,因之理与事分,知与行分,尊德性与道问学分,种种淆讹,从此而起,遂成自宋至今,历代莫判大公案,不亦哀哉!”程朱这对特大学术河蟹,喷云吐雾,将中国带入黑暗的东方中世纪。五台徐广轩沿着光山胡沧晓的思路,以经证经,以经证伪,廓清程朱混乱概念,建构了群经概念逻辑体系。

 1、程朱道理龟毛兔角,子虚乌有

2、光山胡沧晓,汉唐以来第一功

3、天道人道的部位、分际

4、群经概念逻辑体系的形成过程

5、中国特色语言、思维的逻辑基因短缺

 

1、程朱道理龟毛兔角,子虚乌有

以今天的常识来说,一个学说体系,首先应该对其研究对象下一个明确正确的定义。程朱理学的道和理,却概念模糊含混。不通就不通吧,朱熹却自视为直接孔孟的儒家道统的正宗传人。朱学元明以后一直占据官学地位,执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牛耳长达六七百年,朱熹《四书集注》,成了八股取仕的程式。“古今学术淆讹大关键,端在於此”。“ 自晦庵别理、气为二物,因之理与事分,知与行分,尊德性与道问学分,种种淆讹,从此而起,遂成自宋至今,历代莫判大公案,不亦哀哉!禅家有龟毛兔角之说。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之说,吾得据夫子之赞《易》者以断之曰,龟毛兔角,子虚乌有,赚得学者,枉费参求!【注:《敦艮斋遗书·杂篇·原理》卷15页28下至29上。】”程朱这对特大学术河蟹,喷云吐雾,将中国带入黑暗的东方中世纪。五台徐广轩在其生命的最后十余年间,沿着光山胡沧晓的思路,以经证经,以经证伪,廓清程朱混乱概念,建构了群经概念逻辑体系。

2、光山胡沧晓,汉唐以来儒业笫一功

李泽厚认为,20世纪胡适、冯友兰用西方框架剪裁中国材料编写“哲学史”以来,随后又由侯外庐、冯契、牟宗三等人或用唯物唯心,或用范畴演进,或用“智的直观”等来阐释、编写。它在理出一套逻辑理路,廓清传统思想和概念的模糊含混、缺乏系统上大有功绩,却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

不知20世纪以来学者是否注意到,在晚明以来西方耶稣会士传入西方天文学等科学知识的直接间接影响下,清代一些思想者已经进行过“理出一套逻辑理路,廓清传统思想和概念的模糊含混、缺乏系统”的大胆尝试?

广轩从1816年起,在光州4年间,阅读了“究心《周易》,得图书一贯之旨”的光山胡沧晓的《周易函书》等易学著作,借鉴西方天文学,怀着“对人生意义、生活价值以至宇宙本源等等问题”的浓厚兴趣,对相关的天、气、性、命、道、理等关键概念的“部位”、“分际”,进行了不懈的探求,廓清了汉唐以来,尤其是宋儒在相关概念上的“模糊含混、缺乏系统”。

胡煦(1653-1736),字沧晓,号紫弦,河南光州光山县南向店老虎山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中举,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五十五年(1716年)擢升为鸿胪寺卿。雍正间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因人参奏其抚异姓子为嗣不当,冒官眷中选,被解职,返原籍乡居。乾隆元年(1736年)复原职,荫封其子入国子监读书,同年卒于北京,谥文良。究心《周易》,得图书一贯之旨。著述有《周易函书》50卷,《释经文》49卷,《约图》、《孔朱辨异》、《易学须知》各3卷,《篝灯约旨》10卷(续2卷),《卜法详考》4卷,《约注》18卷(续16卷),计158卷。

广轩1820年高度评价了胡沧晓廓清程朱关键概念的模糊混乱功绩,以及自己沿着胡沧晓思路进一步的探索:“朱子曰,‘太极,理也’。光山胡沧晓先生曰,太极决非无物,但下一‘理’字不得。朱子生平服膺伊川,‘太极,理也’之语,分明从伊川《易序》‘太极,道也’句来。胡氏驳之,可谓独具只眼,将理道分位,安顿清楚,可谓汉唐以来儒业笫一功。然未明指太极为何物,犹是一憾。予则直决其为太和之气也。何也?言气而理有不能遁,言理遗气论难通也。”【注:《敦艮斋遗书·庚辰剳记》卷9页8下。】广轩此处将气视为宇宙最高范畴,高屋建领地考虑建构贯通群经、儒释道以至西学概念的内在逻辑体系,这应当是宋明以来最严密的气本论。(广轩的天论即气本论,本人已另有专文论述。)

3、天道人道的部位、分际

广轩将自己对易学及群经、诸子关键概念内含和逻辑关系的探讨,提炼为共13种21图,有的缀之以图说。图说廓清了程朱关键概念的模糊混乱。

01、往来顺逆六图;02、全体大用之图;03、修德凝道之图;04、降衷达天之图;05、甲庚先後己日之图;06、乾道变化之图;07、天道人道部位之图;08、圣学部位四图;09、格物之图;10、不动心章图;11、鬼神之图;12、精神之图;13、礼乐之图。【注:《敦艮斋遗书·图说》卷3页1。】

《降衷达天之图说》:

“元者,善之长也,亨之所自始也。自亨以前,为乾元,自亨以後,为乾道。乾道变化,是为一阴一阳之道。云行雨施,时也,至於品物流形,而继善之性,於是乎成性也,即中也,於乾天为贞。天人一体,相继天事,於是而终贞之时也。人事於是而始,元之位也。由中而发之中节者,为达道。道无不达,则性无不尽,而达天至命矣。人事至此而终,人之贞也,而返乎天之元矣,故曰下学而上达。

人生以前,自上而下,所谓降衷者也。人生以後,自下而上,所谓达天者也。上逆而下顺,顺则成人,逆则成圣。顺则为慈,逆则为孝。圣人孝子,皆以上达得之。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故曰,易,逆数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天道在性前,云行雨施是也,是造化分上事,即天命也。率性之谓道,此道是人道,在性後者,居仁由义是也,是人分上事,但不思不勉,亦曰天道,乃人道中之天道,与在天之天道无涉。初学每苦於牵混。

伊川易序曰,太极者,道也。夫乾道之前有乾元,达道之前有大本。道是用边事,天下无无体之用,故无无本之道。论语第二章即曰本立而道生,是其明证。古人学问全在立本上用力,故曰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己矣。今伊川谓太极为道,初不思太极至两仪,两仪方是一阴一阳之道,无怪乎其生平学问,只就道求道,不务本以生道,就令格得物,穷得理,而遵道而行,亦明道之所云跳身而入,不能与道为一者也。象山云,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明道得之,伊川己失者,其歧误端兆於此。就用起用,本体不务,无生生之机也。

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圣人之学,学之为求心耳,学之为畜德耳。德者,性之德也,统於心者也。心之德性,生而具者也,所谓大本也。大本不立,则道无由生。君子之学唯在求心畜德,凡以务本也。其不由本生,以目见耳闻者为道,孟子谓之义袭,谓之行仁义,谓之由外铄我;其在中庸,谓之不诚无物,明道谓之指面前曰,此03:11B道也,跳身而入终不能与道为一者也。中庸则直断之曰遵道而行,半途而废。阳明以为终须放倒,亦即半途而废,终不能与道为一之意。古今学术淆讹大关键,端在於此,此之不知,未有能辨学问之邪正者也。【注:《敦艮斋遗书·图说》03:10A -12A。】

《天道人道部位之图》,是三层架构,并予以解说。图与说,将《易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等的有关论说中的关键概念,安顿到自己所理解的三个层次的各自位置。部位、分际,广轩也概括为“分位”。

 

天道人道部位之图

上达                         下学

道(形而上者即—阴一阳之道)              器(形而下者)

道(一阴一阳之道即天道天命) 性(继善所成)     道(此君子之道即人道)

乾道(变化)           性命(各正,此在人之命)  太和(保合)

道(一阴一阳之道,和顺)    德(和顺)         义(理於义)

命(至)             性(尽)          理(穷)

天道(不可闻)          性(不可闻)        文章(可闻)

天命            性(率)          道(修道)

化育(知)          大本(立)         大经(经纶)

天(生民)            懿德           物则

天(知)             性(知)          心(尽)

 

下学而上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阴一阳之谓道。继圣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乾道变化,务正性命,保合太和○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道”字有在性前者,有在性後者,自来鹘突,其误自伊川《易序》以太极为道始。太极生两仪,两仪者,一阴一阳之道也。太极而即道也,是太极生太极、道生道也。其说尚可通乎?阴阳之道,继善成性,此道是天道,即张子“由气化,有道之名”之说也。其道为性之所自出。“君子之道鲜矣”之道,是人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也。其道自出於性,所谓率性之谓道者也。就人言之,道在天道与性后,就造化言之,道在太极后。是故乾彖变化之乾道,在统天之乾元后。《中庸》之达道,在大本后也。凡言道者,无论在天在人,总是第二,不是第一。自光山胡氏《周易函书》作,“道”字部位,始指点分明如此。由此覆读经书,逐处了然矣。自宋明以来,名儒辈出,到此终须含混。胡先生此义,真千古功哉!【注:《敦艮斋遗书·图说》03:15a -16b。】

圣学部位四图

道 德 义 此就圣人作易说即尧舜性之也道理自上而下故顺

命 性 理 此就学者言即下学而上达道理自下而上帮逆

 

易曰,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穷理尽性以至於命。道谓两仪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德谓八卦也。八卦既成,乾德健,坤德顺,震德动,巽德入,坎德陷,离德丽,艮德止,兑德说也。义谓六爻也。六爻之义易以贡,是则义就爻言也。此句言圣人之作易,自本趋末也。理即理於义之理。穷理者,穷夫理於义者也,03:17A躬至其境之谓穷,不第以知言也。性即德也。中庸曰,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是也。大学言明德,中庸言性,其指一也。命谓天命,即天道也。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阴阳流行化生万物。彖传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性之命於天,天非一一而命之阴阳变化,天道流行,即所以命之也。至命者,达天也。此句言君子之学,自末返本也。

命 性 道 

化育 大本 大经

中庸此两节,与易之所言若合符节。由命而性而道,自上而下,所谓降衷者也。由大经而大本而化育,自下而上,所谓下学而上达者也。03:18A

 

道 性 道

    仁

    智

    日用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阴阳之道,天道也,即和顺於道之道也。君子之道,人道也,即率性谓道之道也。03:19A

 

天道 性 文章

子贡之言,与前三图若合符节。文章即人道也,统名曰道。分而言之,别有义理仁知诸名。一曰大经,即日用之义也。

    谨按,此四图即前天道人道之图,似可不存,然立说互有详略,仍并存之。

【注:《敦艮斋遗书·图说》03:17A-20a 。】

 

4、贯通群经概念逻辑体系的形成过程

1817年《答王冠山》,是广轩最早探讨光山胡氏之学的记录:

“分际六(此义发於象山,畅明於光山胡氏。开首四行,全用胡氏语意,实正学中紧要关键,而宋明以来迷头认影者也。)

阴阳第二,太极第一;道第二,性第一。自来以道为第一,就道求道,误矣。奇耦未分,圣人不能画。太极正面,自两仪以至三百八十四爻,凡所画者,皆阴阳。喜怒哀乐未发,圣人不能言。性体正面,四书五经凡所言者,皆道。人见圣人之言道也,遂以道为第一,就道求道,愈求愈远,是以夫子曰,予欲无言。此语与易有太极一语,词异而旨同。一则欲人於画前认易,一则欲人於言前悟本也。知此则知用力於不睹不闻之地,无落空之可疑,正扼要之良法。”【注:《敦艮斋遗书·杂篇·答王冠山》卷16页4上。】

1819年《臆说》:

本是第一境,道是第二境。欲到第二境,先须到第一境。可看者花,可食者果,却不於花果求花果,以土培本以水浇本而已。求道而不务本,其智直园叟之不若矣。

本无定位,凡居前一境者,即谓之本。如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是也。又如本注,孝弟乃为仁之本,仁又孝弟之本是也。惟天下达道由性生发,故性为天下之大本。大本既立则达道自生。务本之君子,尤须务大本。子思言道与有子若合符节。

《四书》所载道字,名目甚多,如天地之道、君子之道、至诚之道、圣人之道、尧舜之道、夫子之道是也。然只天道、人道两言足以括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言天道者之定盘星也;率性之谓道,言人道者之定盘星也。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故太极者天道之本,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着善,成之者性,故天道者,性之本。率性之谓道,故性者,人道之本。然谓之曰继,是天人一体,气本一气,理因一理,人道即是天道。人道之本,即是天道之本,性即太极也。太极即天之性,性即人之太极也。同此,道前一位之称,自天言之,则谓之太极,自人言之,则谓之性云尔。(任按,天道以气为本,人道以性为本。)

本立道生,《论语》有明文;大本发达道,《中庸》有明文。而自来学道者多,务本者少,何也?因本不可见,务之疑其落空蹈虚,近於二氏焉耳。夫道居发动流行之界,故凡道皆可见;本居发动流行之先,故凡本皆不可见。譬之於木,出地者可见,地中之本不可见;譬之於水,出泉者可见,泉中之水不可见。岂得以其不可见而遂谓之无物乎?《中庸》言道不可离,不曰如何睹道,而曰戒慎乎其所不睹,不曰如何闻道,而日恐惧乎其所不闻,因不睹不闻,正是性地真境界,正是天下之大本。戒慎恐惧,正是务大本之真学力。

伏羲之画阴阳,画道也,自道以前不能画;六经之言仁义,言道也,自道以前不能言。画者言者是第二义,不能画不能言者是第一义。子曰,易有太极,补出第一义,似亦足矣。乃又曰,予欲无言,以扫去第二义者,何也?不欲人之驰骛第二,专功第一,故曰,君子务本也。然本立则其道自生,故又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盖专功第一正所以善夫第二也。

太极之不奇不偶不黑不白也,性地之不睹不闻也,夫子之无言也,其义一也,所表者同一境界也。此一境界无些子形色声音与之为缘作对,故谓之独。空洞寂默之中,真体呈露,故曰显见。其光炯炯,其神惺惺,故《大学》谓之明德,又谓之明命。其精奕奕,其气洋洋,上下与天地同流,更无彼此之可分,故与万物为一体,而孟子谓之大体。其体之大,更无一处可为所倚,停停当当,直上直下,故谓之中。其体太和,生意盎然,故谓之仁。从此境地感发流行,贯注充沛,便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形色之所睹,声音之所合,语言文字之所载,从前皆空壳虚位死物事,得此则空者乃有,虚者乃实,死者乃活乃真,故谓之诚。其贯注充沛之势,有迟速满欠之分,而所向皆同,故谓之相近。此境界中无可增减,只须不令走失,故谓之存养。只须有所触发印证,自得其本然面目,故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鱼兔既得,筌蹄皆忘,故夫子非多学而识,只须不使搀杂染污,故要戒慎恐惧其有所搀杂染污者,便所向各别,故曰习相远。总而言之,但将太极两仪,并性道交界划清,则经书所言,都有着落地位,如钱归串。以上随手举似,乃其一隅耳。(此段最关紧要,且细玩之。)【注:《敦艮斋遗书·臆说上》dgzys04: 02b -06b。】

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形式逻辑认为,定义是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的较为简短而明确的命题,旧译界说,又称实质定义或真实定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论辩篇》中论述了什么是定义和应该怎样下定义的问题,他把定义规定为“表明事物的本质的短句”。要正确地给事物下定义,就要掌握事物的本质,因之下定义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定义和推理,是形式逻辑讨论的两个中心议题。

广轩以上所说的部位、分际,即分位,与逻辑学对定义的旧译“界说”相当。从以上引述的广轩关于天、气、性、命、道、理的部位、分际(即分位)的论说,表明他在逻辑学尚未引进中国前,在廓清这些概念的模糊混乱方面的努力。以后的材料也表明,他力图厘清这些概念的分位,即内涵与外延,从而为一些概念下定义。如,“天者,浑沦一气,其大无外,其中成形之大者,日、月、地三物而巳”,等。

广轩这对自己以前说法也是修正。《谕继畬书》:“若让天理当前,而我从之於后,则得主而有常。在六十四卦,其象为履。履卦上乾下兑,乾,天也,即理也。兑,和悦也。其上一画之耦即坤也。坤虚则能承天,坤顺则能从天,和悦而承顺乎天理之后,步步跟著天理走,不使己之意见用事,谓之克己。”【注: dgzys16:43b】

 

5、中国特色语言思维的逻辑基因短缺

使用象形字和汉语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他民族是不同的,由此带来中国有无科学、逻辑、哲学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1886-1961)在1915年创办《科学》杂志之时,就探讨了“中国之无科学的原因”,认为“无归纳法为无科学之大原因”。中国逻辑学鼻祖金岳霖(1895-1984)认为,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家,也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逻辑学(形式逻辑)。诺贝尔奖主要是奖励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发现,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和发现主要依靠于逻辑思维。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是他们出色的抽象思维和严密的逻辑的必然结果,而他们的思维和逻辑必然要上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等先贤在哲学上的出色成就。爱因斯坦认为,中国人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是中国人缺少逻辑思维。

21世纪初,人们在纪念诺贝尔奖设立100周年之际,又一次惊叹,100年来,400多位获奖者中,竟然没有一位中国人(指中国的本土学者)能够获得此奖。为什么中国人无缘诺贝尔奖?罗新安(1943-)认为,汉语存在着严重的不确定性,所以汉语是一种缺少逻辑基因的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由于汉语缺少逻辑“基因”,所以中国人缺少逻辑思维。由于中国人缺少逻辑思维,所以中国人无缘诺贝尔奖。

http://www.911110.com/lxaw/sonw/200604/807.html 

罗新安这种看法,显然未将政治和宗教制度等影响人们思想自由的多少考虑在内。中世纪迄今,西方语言并未发生多大变化,创造发明却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没有免于恐惧的自由,一切创造发明均是空谈。20世纪中国人无缘诺贝尔奖,也许是一果多因的问题。

21世纪初“中国有无哲学”也引起争论。李泽厚认为,尽管对人生意义、生活价值以至宇宙本源等等问题有同样的兴趣和探求,但中国并无西方的哲学(philosophy)。儒、道均是半哲学、半宗教。儒家的修、齐、治、平,主要不是哲学思辨,孔、孟、程、朱、陆、王也大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中国有思想无哲学”,德里达近年访问中国重申这一断言,曾引起好些人作黑格尔式的理解而备感愤慨。另一批人将“中国有哲学”称之为“汉话胡说”。在接受了一百年的欧风美雨之后,中国思想学术界在重新反思,在开始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传统阐释。

 

易学的太极八卦符号系统,相对独立于汉语言文字符号系统。清代胡煦、徐润第等易学家,首先在“理出一套逻辑理路,廓清传统思想和概念的模糊含混、缺乏系统”上做了相对独立的尝试,此事意味深长。如果说“汉语存在着严重的不确定性,所以汉语是一种缺少逻辑基因的语言”,那么,严密有序的太极八卦符号系统,或多或少能弥补这一缺陷,决非“迷信”一语所能否定。

2009-1-17凌晨草毕,2010-7-19改

参考文本:

敦艮斋遗书(足本,附关键词)

http://www.xujiyu.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96

《敦艮斋遗书》道光戊申版896页贴图:

http://www.bababian.com/sg.sl?sgid=E40413EDC3816E2ADF5D7C42E7D39945SG

http://www.bababian.com/phoinfo/D07A26418C9027F69D71F941E49C0ABEDT/599FB4FD8C38FE555F2AEF615C84C4B9DS

 

 

 
 
  • 标签:程朱 逻辑 
  •  
    Re:程朱理学是遮云蔽日的千年学术烟雾
    魔鬼(游客)发表评论于2010-8-9 15:44:10
     
    魔鬼(游客)任前輩可謂悟性不至!“太極生太極,道生道”是宇宙至理,何來不通,是自己悟性不穿吧!!小生話丑,先至歉意。 中華文化其深莫測!!!只可言狀,不可言明,意猶未盡!!!!讓西方先賢圣哲見之羨之不已。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发表评论:
    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