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明亮的人》后记
王开岭 发表于 2009-1-21 0:06:00

我在,我们很近

二十岁成了四十岁,中间流经了多少事,路过了多少人?

可我总感觉,这跨度仅相当于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生物钟恍惚,不能如实地体察光阴,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一个人童心未泯,而心灵之外的器官早已背叛了年少。这是个让人伤感的落差。

很少有事让人变成自己的历史学家,编个人文集算是一个。你要盘点一下精神身世,这些年都做了什么,路有多长,书有多厚,梦有多远……

我的写作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个纸质阅读和钢笔写字的年代,精神也是手工的。写得慢,但不妨碍写得多,写得激情浩荡。从上世纪末被称为思想界“新青年”,一晃十叶春秋,每个人都在移动,都在成长和脱落,青年已不敢再称,黑马也渐渐额白……

互联网来了,博客和信息共享时代来了,每个人都有成为作家的潜力和资质。精神资源的私有化年代一去不返,彰显言说勇气的岁月也差不多结束,很多人都比当年“新青年”更新锐,思考力也不逊色……我在想,哪些表达非我不可?一次写作怎样才成为必要、必须和非你莫属?

新的年代,灵魂出口丰富了,精神义务和生命职责也有了更多承担方式,写作不是唯一。我渐渐慢了下来,更多选择了阅读生活,也体会到了做读者的乐趣和幸福。

还有,我失去了最亲密、最隐蔽的读者:父亲。

我是不知不觉中失去的。现在,我还会出现幻觉:他还活着。他是医生,怎么会死呢?我——这个和父亲那么亲近和相似的人,活得好好的,他怎么会不在了呢?

我常常忘了父亲去世这件事。

把父亲独自留在山岗的那个傍晚,回城的车灯将路照得雪白,我心里低低地说,对不起,父亲……只有那一刻,我确信父亲不会出现在家里了。

老家的院里,两株石榴,一树红,一树白。那年夏,花开得汹涌异常。即要返京的那个下午,我站在院里,对妻子说:今年的花开得真好……我似乎忘了父亲的事,忘了这些花失去了最重要的照料者。往年这时候,给家里打电话,末了都忘不了问父亲一句:石榴花开了吗?

我不承认死是虚无。它不过是一种不作声罢了。

不知为何,父亲去世后,每出一本新书时,我都会强烈地想他。父亲从不当面看我的书。母亲告诉我,我离家的这些年,父亲每晚都看我的书。我知道,父亲是想知道这个从小就把自己关在屋里的儿子在想什么,走出了多远,然后用他60多年的风风雨雨判断儿子说话的风险……

 

北京是个能把所有人还原成正常人和普通人的地方,这对隐身、对平息内心的骚乱很有用。

有人问,一个作家介入新闻职业是什么感觉?

我想了想:就是每天醒来——觉得全世界都和你有关系。这感觉有时很好,多数时很糟。其实,自由,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能选择哪些事和自己有关或无关。但这行当不行,每天都要把自己献给全世界,时间长了,生命和精神便陷入了被动,我称之“被动性人生。”

这职业还有个毛病,就是:天天和全世界对话,唯独不和自己对话。

5年前,做深夜节目《社会记录》,我有个初衷:以生活共同体的名义——在与世界对话的同时确保和自己的对话。寻找每件事、每个人在当代生活中的位置,寻找命运和命运、人生和人生的相似关系,寻找有“精神事件”品质的新闻事件……我觉得,深夜是内心的掌灯时分,是灵魂纷纷出动的时候。相反,白天,灵魂在呼呼睡觉。一个深夜节目,若顾不上灵魂,就没了意义。

现在看来,该新闻观是有私心的,那就是我太担心在这种“被迫和全世界打交道”的职业中丢了灵魂。CCTV最大的弊病不是没有真相,而是没有灵魂。灵魂,恰恰是生命最大的真相。

包括职业水平最高的主持人也只忙于和全世界对话,从来不和自己对话。

一个人连自己的真相都顾不上、都搞不清,能指望他说出别的什么真相?

有灵魂的人,一定时时不忘和自己对话。这样才有机会、有能力与别人对话。现在,几乎没有好的对话节目,这是原因之一。

我一直不敢忘记文学的原因也在这。文学是灵魂的农事,自古就是。但我永远不会把文学当职业来做,好东西一定都是业余的,或者说你一定要把它留给业余。就像爱情是业余时间里的事,老婆孩子也是业余时间里的事。

 

这些年,一定还发生了很多事,我一时想不起来了。

谢谢我的朋友、本书的责任编辑孙轶女士,若没有她的厚爱和督促,我不会自觉编这样一本选集。谢谢美术设计师王春声先生,他的才华和完美性格,让我深深体会了当作者的幸福。他们,是这本书的一部分。

这几年,可能我写得实在少,便有朋友找来一些“民意”给我,你看你看,那么多人还焦急找你的书呢,更年轻的一代上来了,他们还喜欢、还需要你的东西,写,赶紧写……于是我惶恐,哦,是的,或许是的……其实,我已攒了上百个标题和写作片断,我想把它们写好,写得“手工”一点,“古代”一点,所以很慢,磨磨蹭蹭。

谢谢那些从未谋面的读者,你们的目光我收到了,你们在网络上留言,打听下落,传阅旧书,寻觅新作,责怪我为何不建一个博客……这样长的期待和追随,我受宠若惊。

被那么多抽屉和掌心收藏着,我非常温暖。我会不辜负。

还要谢谢李伦和《社会记录》的同事,他们参与了我近年最主要的日常生活。与之一起,我见证了一个理想主义电视栏目的诞生和谢幕。我至今仍清晰记得那年秋天李伦夫妇在凌晨车站迎我的情景,他对着手机喊,你看见我了吗,瘦瘦的,旁边站一女孩……其实,我差不多已撞上他了。

是啊,许多年过去了,大家依然瘦着,一点没变。

和长久不变的人在一起,感觉很好。

 

 2008年10月26日凌晨于北京。

 

 
 
Re:《精神明亮的人》后记
幽篁发表评论于2009-1-21 1:27:38
幽篁祝贺好书出版。哪怕是买重复,也是值得的。
 
 
Re:《精神明亮的人》后记
简简(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1-21 2:01:01
简简(游客)哪些表达非你不可?呵呵,只要你觉得有表达的欲望,有愿意听你表达的人,那就不能不说。
嘻嘻,我可是你不折不扣的粉哦。慢慢磨吧,手工精细,我们愿意等。
 
 
Re:《精神明亮的人》后记
james au(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1-21 8:03:33
james au(游客)你的文字太多的激情和张力,仿佛又见鲁迅。我在想如果你60岁了,文字还会这样吗?有趣的想法。
 
 
Re:《精神明亮的人》后记
行走的鱼(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1-21 13:43:19
行走的鱼(游客)这样的文字,很让我爱,因为有灵魂。
谢谢你的这些字句。
我打算把您的文字转到我们驴行天下的论坛,让更多的朋友一起分享,会注明出处的。谢谢。www.bpker.com
 
 
Re:《精神明亮的人》后记
小禾(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1-21 14:45:25
小禾(游客)
今日得见两大好事:一曰看到您的经典文集将要出版;二曰终于见到您新写就的此篇美文~!呵呵 ^_^
 
 
Re:《精神明亮的人》后记
黄香(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1-23 5:58:14
黄香(游客)静读。。
 
 
Re:《精神明亮的人》后记
lulu(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1-30 21:27:56
lulu(游客)在上海清冷的夜里看您的文字,窗外是响个不停的鞭炮,分外热闹,而我的心因为看了您的文字变得异常宁静,激动过后的宁静。审视自己的灵魂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看到自己灵魂中最肮脏最龌龊的东西,是直面还是逃避?或者我应该用怎样的方法除掉这些?
我把《精神明亮的人》全文转贴在了我的博客里,也贴在自己的灵魂里,时刻提醒自己擦拭灵魂。十几年过去了,我一直要求自己保持一颗童心,不管未来怎样,用最坚韧的力量好好活下去!
 
 
Re:《精神明亮的人》后记
清晨(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2-2 11:19:14
清晨(游客)好的东西是有魅力的.真是很巧,我很少浏览网页.最近心里有些东西涌动,想起了很多年前看过您的<激动的舌头>里的一篇文章很符合我的心境,所以上网搜索,就打开了这个网址.很赞同您的看法,人应该真实朴素的面对自己的灵魂.在读您的文字时,感受您激动的灵魂时,读者的灵魂也懂得安宁了.
 
 
Re:《精神明亮的人》后记
11(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2-2 17:01:33
11(游客)为什么王开岭最后选择“精神明亮的人”这个标题
 
 
Re:《精神明亮的人》后记
高山(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2-6 0:08:43
高山(游客)看了《精神明亮的人》序言,才知道新书出了,却没有新作,但我还是要购买;看了后记,感觉开岭依然很真实,没变,真的为你欣慰。“CCTV最大的弊病不是没有真相,而是没有灵魂。灵魂,恰恰是生命最大的真相”,我明白了,虽然开岭没有新作,但依然真实

一位关注了你九年的兄长,继续期待着看到你新的专辑
以下为王开岭的回复:
谢高山君及诸兄关注,本书定为自选集,除录入各阶段的标志性作文,补充的新篇十件左右,约五分之一量,不足以称之“新书”。老读者购之多余,择时我把目录摘来,可对照搜索补充进去即可。我之所以同意出此选本,一方面是期待一个与文本对称的完美装祯,更多是照顾这些年难觅拙著的书友、年轻朋友和校园师生,以往版次印量少,市面绝迹,很多人查询或去旧书网高价淘拣,心有愧欠。感念兄之盛情!
 
 
Re:《精神明亮的人》后记
HH(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2-12 14:52:48
HH(游客)嗯 不错 平静 不激动 40不惑
 
 
Re:《精神明亮的人》后记
斯人(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2-14 12:02:30
斯人(游客)我觉得,深夜是内心的掌灯时分,是灵魂纷纷出动的时候。相反,白天,灵魂在呼呼睡觉。
 
 
Re:《精神明亮的人》后记
111(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2-14 14:23:45
111(游客)看目录就知道这是一本美好而耐看的书,能把成人变成健康的孩子……
 
 
Re:《精神明亮的人》后记
999(游客)发表评论于2009-3-2 21:53:08
999(游客)终于找到你的博客了。
 
 
发表评论:
载入中……

王开岭的博客©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