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改编张爱玲小说《色·戒》很流行时,朋友来电问我看过电影没?我答没看。那是李安的电影,不是张爱玲的文字。以张爱玲的对世事通透的解读和她文字的格调,绝对不可能卖弄“色”而忽略“戒”。
以色事人是女人的悲哀,哪怕是为“主义”。张爱玲的小说在此基调上展开。
王佳芝为崇高的动机和“主义”理想,不惜献身,展开色诱。然后,无论是期望她献身,以她作诱饵的那群“热血青年”,还是作为她献身对象的“汉奸败类”,都不珍惜她和她的付出。
“热血青年”因为她同意献身并付诸行动,便不再看重她,甚至疏远她。当王佳芝身陷黑暗,他们无视她的无助与寂寞,吝于施舍她一点点关心和温情,谈完公事就是沉默,哪怕陪她多说几句话都不肯。她只能通过简短的对话,从乡音中捕捉一丝温暖与依恋。
王佳芝孤独无助,理想不足以支持她的情感世界。
老易陪她挑选礼物的耐心、大方和由台灯光影造成的老易对她温柔怜惜的神情,让她误以为老易爱她。瞬间,由爱引发的动摇,让王佳芝的理想和革命立场溃不成军。她放走了老易。
“汉奸败类”因王佳芝的恍惚逃脱死亡后,“马上一个电话打去,把那一带都封锁起来,一网打尽,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下达死亡令后,老易得意地想:“她还是真爱他的,是他生平第一个红粉知己。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番遇合。……她临终一定恨他。不过“无毒不丈夫”。不是这样的男子汉,她也不会爱他。”
不要以为谁口号叫得响,吹得高尚就代表正义和高尚。在小说中,以正义为目的的“热血青年”和见利忘义的“汉奸败类”本质是一样的。他们都不看重人性,不珍惜人性的尊严,当用尽了王佳芝身上最有价值的“色”后,她便被弃如敝履。
与朋友通话后的某天,我在马霭媛一篇谈张爱玲小说《色·戒》问世时被批“歌颂汉奸”,她予以反击的自辩手稿曝光的文章中读到:
张爱玲为王佳芝的辩护:“她的动摇,还有个远因……”那就是第一次行刺不成,“失去童贞”,加上“同学的态度相当恶劣”,才“受了很大刺激,有点心理变态”。之后,“不然也不至于在首饰店一时动心”,感情盖过了理智,连性命也牺牲了。
看来我理解对了,小小得意一下。
马霭媛的文章中还提到:
对于域外人又批评张爱玲不让女主角学“秋瑾”,张爱玲又以惯常爱用的反问句:“是否主张人物类型化!如中共文艺里一套板的英雄形象?”来响应对方的刻板思维。
张爱玲对共产党和党的宣传手法了然于心。解放后,1950年张爱玲曾随上海文艺代表团到苏北农村参加土地改革工作。张爱玲无法像那些激进的左派作家那样不顾事实一味对党和政府歌功颂德时。她只能离开大陆。到达香港后,她马上动手写了《秧歌》和《赤地之恋》两部小说,深刻揭露中国土改的残酷真相。
我因为《秧歌》和《赤地之恋》爱上张爱玲,继而通读了她所有的作品。
胡兰成曾评论张爱玲的作品:
“到了她手上,文学从政治走回人间,因而也成为更亲切的。时代在解体,她寻求的是自由,真实而安稳的人生。”
张爱玲的人生也是如此,在乱世动荡中收集细若游丝的爱与温情,追逐自由与尊严。
延伸阅读
你看的情节小说里没有。如果是我,就挑动汉奸斗革命。
谢谢。
我最初以为她是写风花雪月的作家,后来才知道不是的。
她如果不离开,一定会被整死。
很多时候 看张爱玲 我就只敢看而已
谢谢。李安的电影我没看,但从介绍来看,他是借的张爱玲小说的名、构架,又印证了张爱玲小说中的某些东西。
看她一切的东西,喜欢她深入骨髓。
幽篁,这一段迷恋吴秀波,别的什么都没关注,现在还沉浸在里面。今天来告诉你一下我的状态。
http://tieba.baidu.com/f?kz=941706372
我最近也在忙别的事。祝你节日快乐。